「为政篇第二」5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无违于礼。”樊迟给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无违于礼。”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以礼事奉;父母去世后,也要以礼安葬和祭祀。”
【注释】
“孟懿子”,姬姓,孟孙氏,名何忌。鲁桓公后裔,鲁国孟孙氏第九代宗主,孟子的六世祖,鲁国大夫,谥号“懿”。其父孟僖子临终前曾遗命孟懿子与其弟南宫敬叔师从孔子学礼,故孟懿子曾为孔子早期学生。但他后来带头反对孔子在鲁国的施政,故后人不列其为孔门弟子。
“无违”,指无违于礼。先秦时,凡悖礼者谓之“违”。另,联系下文,此处亦当指无违于礼。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故亦称“樊迟”。孔子晚年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比孔子小46岁。有勇略,年轻时曾仕于季氏,后继承孔子兴办私学。
“御”,意为驾驶车马。
“孟孙”,即指孟懿子。相当于现代人称呼小孟、老孟之类。
【评析】
以下三章内容都是诸弟子问孝,但是孔子所答皆各不相同,说明孔子确实是因材施教。此处孔子以“无违”答复孟懿子,当然也是事出有因。
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临终前曾遗命孟懿子向孔子学礼。孟懿子虽师从孔子,但孔子知其内心并不崇尚礼义。因此,当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道的时候,孔子便告之以“无违”。这就是教孟懿子“无违”其父贤而好礼之道。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若孟懿子果能“无改于父之道”,便可谓孝了。
孔子曰:“礼以行义”。而义则是仁的理性实现路径,是仁道。因此,礼的根本目的乃是为了行仁。故“无违”在本质上就是无违于仁义;“生事之以礼”就是在父母生时以仁道相事;“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就是在父母过世后,通过葬礼和祭礼的形式,追思和缅怀父母恩德,提醒并激励自己继承父之仁道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但孟懿子显然并未听从孔子的告诫和教诲。后来,孟懿子联合季孙氏和叔孙氏,三家共同攻伐鲁昭公。鲁昭公被迫出逃齐国,鲁国大乱,大权遂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长期把持。
所谓“三家”,因其共祖是春秋时期鲁国的第十五位国君鲁桓公,故又称“三桓”。鲁桓公有四个儿子,老大是庶长子“庆父”,其后代称“孟孙氏”;老二是嫡长子“同”,即鲁庄公,曾将管仲放归齐国;老三是庶次子“叔牙”,其后代称“叔孙氏”;老四是嫡次子“季友”,其后代称“季孙氏”。老二作为嫡长子继位而为鲁庄公,其他三兄弟就按封建制度被封为卿,世代为鲁大夫,都有封地为“家”,故称“三家”。
但庶长子庆父很有野心,一直在鲁国乱政。时有“不去庆父,鲁难未已”之说。排行老四的嫡次子季友因护国有功,故季孙氏一族历来深受鲁君倚重。因此“三桓”中又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中国古时常用“伯仲叔季”进行排序。“伯”为长,“仲”次之,依此类推。如三国时孙坚有四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其中“伯仲”两字常连用,表示“数一数二”、相差不多,成语有“不相伯仲”、“伯仲之间”。但有时“伯”会用“孟”代替,这通常是因为嫡庶之别。古时正妻所生为“嫡出”,偏妻所生为“庶出”。嫡出长子称“伯”,庶出长子称“孟”。孟孙氏的始祖鲁公子“庆父”为庶长子,故其后代称“孟孙氏”。
三桓在鲁国悖礼乱政,其家臣也上行下效,各自不同程度地控制着三桓。尤其是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极善弄权,甚至曾一度统领三桓,执政鲁国,被孔子称为“家臣掌政”。由于三桓及其家臣的乱政已成为鲁国政治的重大障碍和隐患,因此孔子在成为鲁国大司寇后,便决定进行旨在削弱三家军事割据实力的“隳三都”。但这一举措由于遭到了孟懿子的强力抵制而告失败。之后不久,孔子就离开了鲁国,率一众弟子开始了历时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