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半以前,我来北京已经一年半了。一直迷茫,找不到方向,又回不去家乡。
为了找到方向,我去书中寻找,那时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
读之前我并不知道写的什么内容,抱着想找寻“活着的意义”的重大哲学问题,翻开了书。
当然,结果并没有找到。
说实话,像许多文学著作一样,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即使是过后再去看书评,也一样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我读着读着,索性抛开了“活着”的题目,和寻找“活着意义”的目的,只是和福贵一起经历了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所谓“过不去的坎儿”,只是看得太近看得太重罢了。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在许多像福贵的这样人的身边,自己的“坎儿”真的有那么难过吗?
人们都觉得,“怎么就我这么倒霉,对我这么不公平”云云,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恋的想法:只看得到自己,看不到别人,“只看见贼吃糖,看不见贼挨打”。
如果对自己关注的少点,对周围人关注的多点,换个角度看事情看自己,那么好多事可能都会不一样。
就好比福贵,他虽然是文学虚构的形象,现实生活中却总能找到影子。路边的乞丐,患重病的病人等,在更大的苦难面前,生活中遇到的小小浪花,根本不值一提。
时过境迁,再回首,风轻云淡。
2
蔡康永在《奇葩说》里有一回说到,我们人类必须自欺欺人,才能够活下去,需要本来不存在世上的一样东西,叫做意义。
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只有我们人类,在追求其他生物根本没有的概念:幸福、苦难、意义......
生活也许从来就没有打算过温柔善待生命,正是因为这个事实太残忍,可能我们才会意象出,探寻意义的想法来自我安慰。
从生物的角度说,生活就是生存,能活着就是幸存,所以活着本身就是值得感激的,就是称之为意义的意义。
3
余华在书的自序中写到:“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带着余华自序中这句话,重读《活着》,不是为了任何活着之外的事物活着,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已经知道了福贵一生的经历和结局,知道了他一生的幸福和悲痛,但仍为其至亲相继撒手人寰而悲痛,仍为他的隐忍和豁达所动容。
孑然一身,仍在田间耕作的福贵,在霞光的映射下,留给人们一个悠远拉长的身影,而后消融于广阔肥沃的土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