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这个恒古不变的问题,有太多人用不同的形式记录着他们的感悟。贝多芬用《第五交响曲》向命运宣战要扼住它的喉咙,艾略特用弗莱巴斯在《水里的死亡》警示着我们的生活,颜真卿用磅礴的笔墨抒发亲人离去的哀痛留下了《祭侄文稿》。
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人弃医从文,而保罗.卡拉尼什却为了探究生命的意义从文学转到了神经系统科学。或许这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让他在文学和医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用医学知识理性诊断自我,用文学抒发自己的感受。作为一个医者,他见证过新生命的诞生与脆弱,剖开过无数个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身体,遇到潜伏的死神夺走生命……当这些于常人是意外于他们是日常,保罗自己也在思考到底自己的道德观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们要求医生要像机器一样精准无缺,要如亲友般关怀备至,然而这是要拥有一颗怎样坚强又柔软的心才能做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压力,自身身体的病痛,让保罗的同行杰夫自杀了、V因胰腺癌暂停了工作,当离目标只差一步之遥,保罗自己也换上了肺癌。他自己穷极一生都在探寻的课题最终要用他的生命来更加直接的面对。和许多人相比,他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他还渴望着能为病人分担解忧,渴望着手术台,渴望着能和自己的妻子和好如初。患病是他的不幸,但是他却拥有一位极为爱他的妻子是他的幸运,最终陪着他到生命的完结和给他另一种生命的延续。他的家庭,他的经历,最终都为了他一直探寻的意义助力。重返手术室,获得一个新的生命,最终留下了这本生命的感悟。
那么我们呢?在我们看了无数前人的抒怀,到底要怎样面对自己的死亡,又曾留下什么?作为一个普通的程序员,或许就像编程第一句学会的是printf("Hello,World!")如新生儿一般向初见的世界打了声招呼,后续留下了无尽的bug等待他人修复……那一个个需求说明能为自己标记意义?保罗说:“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