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次进校园复盘
第一次进校园讲课是2018年6月11日。
1.目标
顺利把课讲完。
2.结果
基本完成。
3.回顾
(1)请教同事
为了这次讲课,我仔细向同事们请教经验:讲课框架如何设定,具体内容是否科学专业权威,讲课与演讲的区别,备课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此外还多次跟随同事去讲课,现场观摩他们是如何讲课的。
(2)搜集资料
线上线下搜集资料,包括全国系统各个直属局的公众号、百度、知乎等平台和单位文件、简报等资料。
(3)设计PPT
到网上搜集PPT模板,初步设计了一套适合低龄儿童的PPT,但是总觉得这样不能把法律法规讲透彻,而且不够大气,于是推翻再来,又找了一个清新脱俗而且贴合主题的模板。接着开始填充内容。这时面临一个问题,上去就做PPT呢,还是先理出一个讲课提纲呢?通过请教同事,得知他是先写了一个讲课稿,再去做的PPT。按照这样的思路,终于制作出PPT初稿了。
接下来就是领导把关,哪里内容要删掉,哪个图片不够具有时效性,哪里逻辑不通,一一帮我指出来。
(4)课程打磨
讲之前,决定先录音听听效果。发现讲出来的话比较口语化,所以, 每讲一遍就会把讲课稿,修改一遍。只要每天下班,有时间就会讲一遍,奇怪的是每次讲都有需要改动的地方,所以最终的稿子一直没有办法定下来,直到上课开始前还在修改。
为了让ppt更具有吸引力,就去找了各种图片,尽量减少ppt上的文字。这样对于讲课的我来说是比较有挑战的。字数越少,可能我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记住的内容就越多。
(5)课程试讲
打磨得比较熟练以后,就开始边讲课边录像,再去细扣问题。我发现我不能接受自己在讲课时的样子,讲课时表情不自然,手势也不恰当。随着练习次数增加,慢慢地有所改观。
4.成功与不足
成功之处:讲课时,基本能按照准备的内容,顺畅地讲出来;学生们能认真听讲,积极配合课堂互动;课程结尾为了检验他们是否听懂了而设计的题目,发现他们都能答上来,吸收得不错。
不足之处:
不会添加小视频到PPT里,导致效果不够满意;设置的问题范围指向不够精准,导致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的答案,自己再去圆场时略显尴尬;自己讲课时有点紧张,双手握住话筒站在讲台上几乎没有走动。
5.分析与总结
由于是首次讲课,完全不知道如何备课,如何制作PPT,全部都是一点一点从零开始学习的。到教师考试的APP里观摩老师是如何讲课的,学习如何设置问题进行提问。实战观摩同事讲课的情景。百度如何制作漂亮的PPT。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最终完成备课。试讲时,将每页PPT与试讲稿进行一一对应,看到这个图片讲什么内容,反复练习。最终的目标还算顺利完成,老师和同学们的反响还不错,课后进行了集体合影留念。
所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
二、第二次进校园复盘
这次备课时间很短,只有一天。因为我回家休假,原本打算将授课时间顺延的,但是联系不上学校,只好匆忙结束休假赶回来讲课。
1.目标:顺利完成讲课即可。
2.结果:比想象中好。
3.回顾:因为课件在单位的U盘里,所以一天的时间几乎没有充分利用,大多数都在修改课件。发现之前的内容还是不够简洁,大刀阔斧删掉图片、文字,在讲课中增加更自然、风趣的内容。
4.成功与不足
成功之处在于,加入了小视频,增添了讲课的趣味性;课程逻辑结构紧凑,简洁明了,板块之间有衔接语,承上启下做得不错,整节课连贯性很好;课前有框架介绍,课中有学生互动、小结回顾,课后有检验;讲课时不再紧张,有走动,单手拿话筒,而且有手势;讲课时漏讲了一个小知识点,能随机应变,大胆忽略。(无关紧要的简单知识)
不足之处在于,视频播放完与讲课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互动力度不够。
5.分析与总结
这次是第二次进学校讲课,心理负担没那么大,串讲了四五遍,第二天又看着PPT在脑海里过了好几遍。总体来说,练习的还不够充分。
敢于大胆挑战知识盲区,这一点很棒,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