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班级管理以德育知识的灌输为主而忽略了学校的参与、体验。本文通过对本校班级德育活动开展的内容、方式、效果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实践操作了解提供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班级管理 体验活动 调查 实践
一、班级管理中经常存在的现象
镜头一:
”某某某,和你说了多少遍了,站队时不要讲话。”
镜头二:
“卫生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不要.......希望大家做到......”
镜头三:
“交通安全的问题我们讲了又讲。交通安全要注意......某某某,课后以交通安全常识为主题出一期板报。”
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学生表情麻木地站在老师面前“聆听”教师的“谆谆教诲”。在很多时候,我们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呈现为管制与被管制的状态。教师的教育也大多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曾有学生表达过这样的感受:老师似乎永远在说服我,虽然我知道老师处于善意的关心,但有时我真的会忘记或者不想接受。
这样的场景在H高中的班级管理中也很常见。在此基础上,笔者在本校针对班级管理中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H高中德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研究重点是试图通过调查问卷及时了解H高中德育活动开展的现状,指出德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进一步改进德育活动的开展方式,为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些方法和成果指导。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所采用的方式、对学生传授德育的内容以及主要实施手段。通过调查可以明白班级管理中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贴近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调查对象
H高中是本市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本次问卷调查以本校高一到高三的400名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共发放了 ,400 份调查问卷,收回率为 100%,有效率为 96%。调查的层次分明,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本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率较高,调查真实可信。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班级管理的方式简单化。
学生在回答“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一般采用哪些方式教育的”时,有80%的学生选择了“批评责骂”,有12%的学生选择了“表扬鼓励”,只有8%的学生选择了“和善友好”。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大部分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仍然对学生采用批评命令的方式。学生其实都懂老师要说的道理,但他们只听不做。
为什么我们讲的道理他们不接受?通过思考,我发现,以往的德育更多地是浅层的信息交流。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停留在知识层面,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而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道德自觉的形成,而且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级管理的内容程式化。
学生在回答“老师德育教育的内容有哪些”时,有80%的学生选择了“学习教育”,有75%的学生选择了“常规事务”,有百分之60%的学生选择了“上级文件、要求传达”,34%的学生选择了“班级自主开展的主题班会”。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内容程式化,更多地停留在上传下达,传声筒的作用。
同时,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和相关活动是否对你有影响”时,有8%的学生选择了“影响很大”,有36%的学生选择了“有一些影响”,有百分之50%的学生选择了“微乎其微的影响”,6%的学生选择了“完全没有影响”。由此可见,在德育活动的影响存在效率不高的情况。
班级活动的组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班会,一是依托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
就主题班会来说,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的班会课成了文化课、考试课或自习课。还有部分班主任把把班会课上成了“批斗课”、“训话课”, 使得学生对班会课产生恐惧厌恶心理。有的班会课成了下达任务做出要求的会议,班主任只是起一个上传下达的传声机的作用,班会课显得枯燥无味。学生虽然有上主题班会的需求,但由于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控制和安排不到位,使得主题班会流于形式或冲淡了主题。
就依托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而言,我们很多班主任的想法是完成任务,及学校怎么说,我怎么做,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是学校德育安排的需要。如,三月学雷锋活动,那我学雷锋的目的是什么?可能很多班主任不是很清楚,只是到了这个时间点,有这么个事情,学校又安排了,我去做了,好,任务完成了。
班级德育管理的手段单一、低效。
学生在回答“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一般常用哪种途径教育学生”时,有94%的学生选择了“灌输德育知识”,只有4%的学生选择了“活动、体验”。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一味灌输德育知识,使得德育内容更加死板、抽象,而忽略学生体验感受的做法使得学生的体验度低,参与度小,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受挫。
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更多地进行了“体验活动”的探索与尝试。
班级管理中运用体验活动的实践操作
(一)实践一:让学生全员参与其中(来一场心灵的颤动)
(案例1)高二时,我带一个理科班。当时的班级构成是34名同学中,只有4名女生。高二学测成绩出来以后,学生中弥漫着浮躁的情绪:自己下一步该干什么,学习上是不是该止步于此。学生没有目标和方向。就班级来说,学生的厌学情绪、浮躁的状态非常明显。我能感受到,虽然多次说教,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想不如就搞一个临时性的活动吧。那天自习课,我临时买来了蜡烛,每个人分到两个蜡烛。活动前,我展示了活动的原则
(1)每人分2个蜡烛,把蜡烛送给你想要感谢的人并且在送蜡烛时说出你感谢他的原因。
蜡烛可以送给组内同学,也可以送给组外同学,要求蜡烛不能重复传递。
全班同学一起参与送蜡烛活动。
在送蜡烛之前,我给他们做了一下示范。第一是让学生感到我们身边处处是值得我们感谢的人;第二是示范给学生看应该如何向他人表示感谢。
当把灯关上的时候,那些看起来粗线条的男生竟然变得安静下来。蜡烛在班级游走,同学之间学习生活的点滴也在此分享。有的人分享了自己生病同学搀扶去医务室的情景,有的感谢了同学平时在学习上对自己的帮助,有的感谢了某人能够忍受自己的坏脾气......
学生在体验中分享了这样的感悟:感谢别人时,再次想起他人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心里仍充满了感激和问你;被人感谢的时候,就想到,其实我没帮他什么啊,当时也只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原来举手之劳,无意之举也可以让人感激那么幸福和温暖。
心灵分享会结束了。第二天,我慢慢发现班级有一种情绪在变化,同学之间的情谊变得更深了。
有人会说:这说得太玄乎了吧。真的那么神奇吗?但是从那以后,班级的凝聚力是切实地增强了。跑操、文体活动从来不要我操心了。那一群看似难管的男生变得并不难管了。可见,我们传递的不是心情,而是一种班级的集体意识。
类似的活动还可以开展很多。例如,高三开学后一个阶段,因为距离高考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学生的目标意识不强。于是,我开展了“共绘米字图”的活动。要求:(1)每人分享你近期想要达成的目标。
(2)教师指导目标的达成需要如何完成,指导学生绘制米字图。
(3)分享米字图,以小组的方式给目标绘制一个图案并把这种成果展示在班级教室中。
每位学生的目标和达成步骤都放在了墙上,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
这里,有几个做法能够让全员参与。
第一,学会分组。
有时,班主任开展活动的分组就是教室里正常的教学分组。因为学生这样的情况做得久了,自然会使得学生的交流不是那么地充分。因此,在班级活动开展时,可以用卡片进行分组。课前把多种颜色的方形纸剪成不同的形状。活动开始后,学生根据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卡片进行分组、配对。
第二,活动前进行明确分工。
在很多班级活动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同学成了“多余人”。班级活动成了个别学生的独角戏。我觉得改变这种现象的一个方法就是活动前对每位同学的任务进行分工。比如,哪些学生负责搜集素材,哪些学生负责发言,哪些学生负责计时和监督,老师在课前都要有所考虑。
例如,在“筑梦长城”这个活动中,很多学生没能参加到实地体验,但他们有的负责计时,有的负责安慰队友,有的负责抽拿板凳,他们也关注着队友坚持的进展,也在思考队友胜出的原因。
第三,组内进行头脑风暴。
这里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在班级组内讨论时,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方法,畅所欲言,发现问题,记录员原本记录,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交流,也能促进学生的表达,同时还能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讨论班级现阶段存在问题时,可以分小组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然后小组筛选,归纳出班级平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实践二:让学生于活动中体验、感悟(从筑梦长城说开去)
(案例2)在谈到高三学法指导时,班主任一般会罗列一下学习的方法。这样比较抽象。因此,在谈高三是怎样时,我设置了这么一个环节:
筑梦长城
要求:(1)将6张椅子围圈放。
分成两个小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7位同学脚向一个方向围成圆圈坐在凳子上,将自己的头靠在后一个同学的腿上,同时用自己的腿支撑起前一位同学的头。
相应的工作人员按指示撤走凳子,看每组能坚持多久。
安全提醒,撑不住的时候要先把手放在地上,在放下身子。
活动结束后,教师参访学生的感受:活动过程中你在想什么?这个活动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活动结果:男生一共坚持了56秒,女生只坚持了10秒。究其原因是女生一位同学没有支撑住。这告诉我们:团队是靠每个人撑起来的,作文团队的一员,要相互信任、积极发挥自己的力量。
活动结束后,我告诉学生,如果这个圈和这个过程是高三的话,那高三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有的说:坚持很重要。这样的状态自己会坚持不住,自己在中途有过放弃,但想着再坚持一下,也就忍过来了。
有的说:团队协作很重要。我感觉如果一个人撑不住了,这个圆圈也撑不住了。
有的说:技巧和他人的鼓励很重要。因此,我适时总结:如果说,高三就是大家围成的圆圈。那我们要顺利地度过高三需要方法、坚持、合作和鼓励。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注重体验很重要,但是如何使得体验达到效果,需要班主任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主问题的设置要明确,在活动前要和学生说明。
活动的要求或者活动的主问题没有说明会大大影响活动的效果。例如,上面关于“他”与“她”选择的问题。如果老师不交代清楚,学生可能就会跑到爱情的方向去。因为这个材料的内容是多元化的。因此,老师要交代清楚。在比如,“筑梦长城”,如果没交代,高三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度过,学生很多会说到团队意识上去。
第二,一个活动多方挖掘利用
事实上,活动展示出来的教育内涵是很丰富的。针对同一个活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主题角度切入进行挖掘。例如上述的筑梦长城。它的活动方向既可以指向责任教育,也可以指向意志力教育或者团队意识教育。
四、实践成效及反思
实践成效——七班不散
今年,我们有几个单招班的学生提前离校了。别的班的学生,在开过学生会后都匆忙离校了。要知道,这意味着紧张后的彻底放松。可是,七班的学生却没有走。我说放学了,再不走要影响其他在校的同学了。学生们开始起身,可是他们起身的第一句话竟是互相提醒:把卫生打扫好再走。回到办公室后,陆续有七班的学生来找任课教师道别。因为离别的不舍,我没有出来,以为学生已经离开正要走时却发现学生在楼下排出了整整齐齐地队伍。此时,教学楼前,学生们整齐而响亮地喊出:“老师,我们爱你”的口号,然后,学生们默默地离去。在网上看到七班的学生转发的“七班不散”的说说很是动容。
现象反思
学生之所以对班级、对老师的热爱之深,我想这还和自己平时在班级管理中注重体验活动的教育密切相关。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开展体验活动的做法和我自身开展体验活动的实践,让我认识到:活学活用教育资源,恰当地改造、利用可以使班级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正如《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不仅是为了守护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我想正是在活动中,我赢得了学生,滋养了学生的心灵,才能最后做到自身的丰盈。
正如威廉.斯塔福德在《受启发的导师》中所说:“拥抱每一过错,像找回久失的孩子,鼓翼而飞,带迷路的孩子家归”。
让我们通过活动,获得教育的勇气,引导迷路的孩子,带着孩子,带着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做一个班主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