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之岛,2017年3月29日
“人要坚强,要战胜困难,消灭敌人,成为强者;弱者要自觉淘汰自己,才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负责。”这些雄壮的话语,在特殊的年代,曾经风行于这个世界,没几个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毕竟,每个人都生存在集体中,生存在某个国家政体中,当感觉到了强敌环视的时候,有人如此鼓励你,要求你,你很可能觉得这是正确的。
但是,不得不说,如果你认为上述的话正确,那么,你就等于认可了法西斯思想。法西斯思想的核心,就是超人思维,要求人具有强健的体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敢于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法西斯主义认为,弱者是无权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理应该被强者消灭,优胜劣汰,以空出资源,发展强者,并形成整体划一的强者群体,摈弃个人,不要个性,强调集体,战无不胜。法西斯思想体系的基本表现,通常标榜成“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尤其对自己同胞中的弱者和不同意见者特别仇恨,希望灭之而后快,免得“后院起火”。当年的德国和苏俄,都发生过此类历史过程,内部仇杀严酷;观之于历史,满眼血泪,惨不忍睹。
拍摄于1948年的意大利电影《德意志零年》用新现实主义手法,展示了当年德国是如何把普通人变成纳粹的心路过程。故事的背景是德国战败之后的废墟环境,一片破败中,活下来的德国人艰难生存着,并接受着盟军的管理、监视和搜索;曾有过纳粹身份和职务的人,随时有被抓捕的可能。
片中的主角埃德蒙特是位13岁的少年,父亲重病,哥哥因为是党卫军士兵,不敢去公开身份,因此不能去参加工作,没有配给,窝在家里等吃等喝,导致家里平添负担;姐姐身为女性,没什么工作的路子,只好去夜总会为男人们陪舞,骗点吃喝,其实正在慢慢沦为娼妓。
如此的环境压迫下,少年埃德蒙特就使出浑身的解数,百般搞钱、搞食物,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他常去黑市倒卖,也曾经回转于车站、街头,搞点小偷小摸、骗钱骗财的活动。这时候,他遇到了自己以前的老师,老师让他去美军那里倒卖当年希特勒演讲的录音唱片(这种东西显然是美军用来做纪念品的炫耀物),他收取一点佣金。此法甚好,有钱赚还没多大风险,他乐此不彼,跟老师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这时候,他也把家庭的困难告诉了老师,特别强调说自己的父亲重病,带来的沉重负担。老师告诉他说,做人就要有责任,懦弱的人和虚弱的人,就要自我淘汰,减轻他人的负担,才是负责任的。他们如果缺少自己消灭自己的勇气,别人来消灭他们,也是正常的,应该的。这话提醒了埃德蒙特,于是,他就悄然地用毒药杀掉了自己重病的父亲,然后惊恐地去告知老师。
没曾想,老师大为震惊。或许老师认为,自己不过在重复过去天天听到的希特勒如此的演讲罢了,埃德蒙特作为一个小孩子,怎么可能去真的做了呢?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埃德蒙特不仅是真做了,而且觉得这么做并不是错误的。
法西斯就是这么炼成的。
普遍的贫穷,导致生活绝望,因此渴望翻身过上好日子,就可能慌不择路地选择错误的思想和制度——法西斯能够在德国建成,有其逻辑和生成线条。当年德国一战失败,处在艰难时期,加上英法疯狂的围堵和战后惩罚,导致德国民众生活极端贫困。俄国当年选择苏联制度,也是这种背景下促成的。列宁自己都说:“要在资本主义最薄弱链条中的一环建成社会主义”;就是这个意思。
同样,二战之前的日本,也是贫穷国度一个。为了发展战争经济,日本民众其实挤出了最后一点资源,整个国家形成了国富民穷的惨象。这样的国度,就很容易变成法西斯国家。
贫穷之下,生存成了第一要素,人就会堕落成动物,沦落道德,失去尊严,违法犯罪成了家常便饭。这种情况下,指望着法律的严酷来恢复社会稳定是不现实的。而此时产生的普遍仇恨情绪,仇富、仇外,仇心目中的敌人(内敌和外敌),会严重蔓延,导致社会阶层的分裂,产生严重的对立。只要有宣扬仇恨的思想出现,将造成问题的原因转嫁给敌人,就会立即点燃普遍的情绪,会获得广泛的支持。所以,越是在不公平的国家里,越是在贫穷的国家里,越是在社会阶层对立严重的国家里,越是在严重腐败的国家里,越容易产生仇恨的思想,越容易出问题,直到发展成互相残杀。
当年的德国就是这么发展的,一直到最后演化成可怕的杀犹太人,杀不同政见者,杀知识分子;同时开始对外战争,抢夺富裕国家;日本也是这么干的,几乎侵占了大半个亚洲;而苏俄,干脆跟纳粹分割了波兰,侵占了波罗的海三国,甚至还侵略了芬兰,只不过被英勇的芬兰打败。
这部电影是较为典型的那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强调的是客观表现,甚至连电影配乐都没有,强调的是真实地还原生活,因此具有更强的电影性,更加真实而感人。虽然片子节奏很慢,看上去不怎么激动人心,但鉴于它的真实性和冷峻特点,深入看下去,还是很有震撼力的。
雨之岛,2017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