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善用真正的自由,只因为我们无法免除自己的傲慢,贪求,期待与恐惧。
-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
3.一切事物皆是和合而成,解构无止境,而且一切万有的各个成分,没有一项是以独立,恒常与纯粹的状态存在的,他因此获得解脱。
4.你生起慈悲心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无常纵然如此明显,人们却视而不见。
5.死亡从生、从创造的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过。每一个变化,都是死亡的一种形式,因此每一个生都包含了另一个事物的死亡。
6.恐惧和焦虑是人类心智中主要的心理状态。恐惧的背后是对确定性不断的渴求。我们对未知感到恐惧。人心对肯定的渴望,是根植于我们对无常的恐惧。
7.当你能够觉察不确定性,当你确信这些相关联的成分不可能保持恒常与不变时,就能生起无畏之心。你会发现,自己真正准备好面对最坏的状况,同时又能容许最好的发生。你会变的高贵而庄严。这种特质能增强你的能力,不论是在工作、作战、谈和、组织家庭,或是享受爱和情感关系。知道下一个转弯处就有某件事等着你,接受从此刻起有无限的可能性存在,你将会运用遍在的觉性和预见能力,如同英勇地将军一般,胸有成竹,毫不惊慌。
8.真正的解脱来自领受整个循环,而不是仅仅抓住自己喜欢的部分。谨记因缘的变异与无常。
9.无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著于自我有关。更进一步,他也发现,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神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诅咒或植入。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
10.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11.快乐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权利、安逸,没有障碍,没有束缚。这意指有选择的自由或不选择的自由,能安然地积极活跃,或安然地从容悠闲。
12.悉达多发现,要确定某个东西真实存在的唯一办法,就是证明它独立存在,而且不需诠释、不能造作或不会改变。对悉达多而言,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似乎能作用的机制,不论是身体的、情感的及概念的,都是由不稳固、不恒常的部分所集合而成,因此它们随时都在改变。
13.空性不应被解释为存在的否定(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这个相对的世界不存在),因为要否定某个事物,你就要先承认有某个东西可以被否定才行。空性也不会消除我们日常经验。
14.道路本身终究也需要被抛弃,如同你抵达河岸时,就得抛弃舟一般。你抵达时必须要下船。在完全证悟的那一刻,你必须抛弃佛教。精神之路是一个暂时的解答,它是在空性被了悟之前所使用的安慰剂。
15.悉达多的目标并不是要快乐。他的道路并非终究引导到快乐。相反的,它是一条直接的道路,通达痛苦的解脱、妄念和迷惑的解脱。因此涅槃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它超越了一切二元的概念。涅槃是寂静。
16.用世俗的观点去看,证悟者可能看似不正常,因为他们不协商,不被物质利益所诱导或左右,不会感到无聊,不寻刺激,没有面子可丢,不依循礼仪规范,绝不为个人利益而虚假,绝不为博取他人好感而做事,也不会为显露而示现他们的特长和能力。但是如果对他人有利益,这些圣者会竭尽所能去做,不论是遵循完美的餐桌礼仪,或是领导一个财星五百强大企业。
17.不充分了解他人的见地,就不能判断他人的行为。
18.当我们布施时,常被这个布施的观念所卡住,我们攀附于其结果--如果不能要个好的来生,至少也要在此生受到表扬,或者也许只是墙上的一面奖牌。
这本书是对佛教"四法印"的讲解,非常的究竟,也顺带破除了很多对佛教的误解,强烈推荐。
不想过多分享,要分享真想整本书都分享一遍,希望对佛教感兴趣,或是不太了解佛教的人都能读一读。
只补充一个对“遇佛杀佛”的理解:佛只是一条道路一种途径,正果只能靠自己去修得。真正的佛并非一位被时间和空间所局限的救世主。他是启发的源泉,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