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许一一的人间3000问的第24个话题。
今天这个话题,很重,很重,它源自于我的一次真实的经历。
同时,这个经历也是我27岁的年纪,真正发自内心后悔的一件事。人生难免后悔,但普通的后悔其实谈不上后悔,因为多数都是自己的选择罢了,但是这件事,让我开始质疑我做这件事的意义与价值,也让我曾经陷入过深刻的思索。
01
大二那年,我跟同年级的朋友一起,看到了学生会楼下的一张海报,大致是说的学校正在筹备今年暑假的支教队伍,类似夏令营,只不过不是去玩的,是去山区支教。
懵懵懂懂的我们,看到这样热血的号召,然后又看了一下目的地,觉得正好还可以去玩一玩、旅旅游,反正也没有去过。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们也去领了报名表,报上了名。
其实一开始我们也没有抱有太大希望,因为我们也不算什么学霸,甚至几天以后都忘记了这一茬,可是想不到,通过后面的面试,我们竟然顺利通过了,加入了大概30多人的夏令支教队。
我们兵分三路,去了祖国三处最贫苦的地方之一,无一例外,都是大山里。这里也不点名我和朋友的目的地是哪里,总之,就是要多险峻就有多险峻的大山就是了。
然而就是这大概一个多月的支教时光,却成了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后悔。
路上我们坐绿皮火车去的,就是现在几乎已经绝迹的那种。行程很长,大概在火车上我们呆了3天,一路上大家都很HIGH,毕竟是第一次超长的集体“旅行”,因此玩的也很疯,对什么都好奇。
02
到了当地,又坐上汽车开了几小时的山路,才最终到达了我们要支教的学校所在的村子。当地的村书记和干部们都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尽管当时已经是很晚的点了。
住的地方是2家村民的房子,他们特意腾出了房间给我们,3、4个人一间屋子,由于实在太累,我们倒头便睡。
第二天原本应该是有一个小型的“开班仪式”,作为此次夏令支教的开始,但是我们竟然:
睡过了!
好在学校就在村民家旁边,我们迟到了大概半小时,而此时的一幕,令我们既感动又无地自容。当时正值盛夏,阳光极其毒辣,在户外待一小会儿就会觉得像得了皮肤病一般全身不舒服,而那些小学生们,却集体站在操场边上,尽管有一定遮阳棚,但是这样的温度下,任何遮挡都是无济于事的。
我们急忙跟校长打招呼,人家也很客气,还说我们太辛苦,刚到就要开始教学。其实后面这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才发现自己根本配不上“教学”两个字,纯属瞎折腾。
不过从孩子们的脸上,我们觉得他们好像还挺开心的,毕竟我们穿的衣服、鞋子跟他们就像来自两个世界一样,他们对我们起初的印象就是新奇。
03
然后我们按照原本定过的计划,正要开始安排上课,但是却发现,好像人手有问题,因为同学们比预想中来的多了,这一下子让我们有点慌神,我作为副队长,跟队长商量了一下,就临时拆开原本分好的组合(原来是2人一组教一个班),而这个时候才发现教学的提纲又没有多打印几份,只好其中一个人拍了照片,这中间又各种手忙脚乱,直到临近中午,才勉强开始了上课。
我负责的第一堂课是语文课,具体情况就不细说了,倒是有两点令我很惊讶,跟我原先想象中的也不太一致。
第一是我原以为小学生上课会很吵,倒是做足了心理准备,因为自己也是从小学读过来的,想着我们自己那会儿上课又是开小差又是吃零食的,但是这些山里的孩子却格外的安静,而且坐姿特别正直,纪律很好。
第二是虽然我原先已经知道要上课的这批孩子是四年级的,但是我们都自以为是的认为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水平要比城市的孩子低一些,就有意调低了讲课内容的难度,可是我发现小朋友竟然都是对答如流,这就让我的第一堂课颇有尴尬,一则是进度加快了,到后面都有些不知道说些什么,二则是感觉小朋友甚至也有点听的无聊了。
就这样,我们懵懵懂懂地开始了我们每个人第一次真正的“教师生涯”。
04
可是,大概过了一个礼拜,我们大家再周末闲聊时,突然才后知后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们那天每个人都心情很不好。
不知是谁提了一句,“你说这些孩子们也挺不容易啊,怎么我们放暑假的时间他们还要上课的”。
说到这个,我们就心里突然咯噔一下,然后我们队长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奇怪,山里的学校,莫非是没有暑假的?”
队长于是抱着好奇的心,抽空跟一个学长询问了一下,答案却是
“哪里是没有暑假,只是每年学校都会选一些家里不算太远的学生,配合我们学校的大学生支教,临时组成了所谓‘暑假补习班’!”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都惊了,这才想起,大家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有人提出来过,只是每个流程都好像很“自然”,却没有想过孩子们其实根本就不用来上课的。
05
而随着日子待久了,我们这帮“草台班子”的问题也日渐显现,毕竟我们不是真正的教师,讲课缺少计划性、也很难随机应变,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孩子们的脸上笑容正在慢慢消失,转而变成了劳累、困意,甚至还有小朋友直接睡着了。
我们没有责骂他们,觉得自己也没有这个资格。这中间还出了一个小插曲,我们当时虽然身处山区,但是那个地方倒是有个特点,不差猪肉,其他的物资很匮乏,但是养猪业很发达,所以顿顿都有肉吃,但是毕竟这些肉以售卖为主,村民自己也是消费不起的,学校旁边有一家唯一的小饭店,我们基本上每顿都是那里吃的。
有一次,我们邀请了几个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吃午饭,当时同行的一个同学,可能本意是开玩笑,就跟店家说,今天招待小朋友,把各种肉的做法都来一遍,可是小朋友竟然哭了,说太贵了太贵了,不要浪费了,然后哭着感谢我们,他们的那个看到一盘盘菜端上来的眼神,却让一旁的我又一次心情低落。
06
很快,支教活动临近尾声了。在我们临走的那一天,我提出来不要再搞形式主义,让小朋友站在户外操场上晒着了,学校有阶梯教室,我们就在大教室里开了告别会。
会上的氛围很感人,小学生代表发了言,我们每个人也说了很多就是那种你们在电视上也会听到的那些话。
我们给他们留了联系方式,虽然我们心里明白,可能他们也不会真的来联系我们了,但是留个念想,总是好的。
孩子们都哭了,他们显然是舍不得我们走的,而我们也很难受,在回去的路上,火车上不再有什么欢声笑语,每个人都很沉默。
其实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俨然就是一场“闹剧”。
07
是的,说闹剧一点都不为过,其实并不是指责谁,学校的组织没有错,本意也没有错,但是可能真的没有考虑过孩子本人的感受。
每年,在远隔千里的陌生的城市,有一群陌生的穿着奇装异服、养尊处优的大学生,就想长途旅游一般地到这群小朋友生活的地方,然后占用他们休息时间,美其名曰是夏令营,实际上,这是我们的夏令营而已。
小朋友学到的,不可能比真正的老师教他们的更多,而我们有意无意给他们展示的大城市里的浮华、那些他们从来没见过的手机、游戏机、玩具,都是至少目前来说对他们遥不可及的幻梦。
一个月,30天后,幻梦就破灭了,而这样的破灭,每年的盛夏,都要发生在几十个不同的小朋友身上重复再重复。
也许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激励,激励他们有一天走出大山,但是换位思考一下,这种落差给他们带来的,是至少几年的心里压力和失落,我并不认为这种感觉反而会对他们的学习、奋斗有益。
如果你现在正在读大学,如果你所在的学校也在组织类似的活动,希望今天一一这篇小文章,至少能够让你重新进行一番审视和思考。支教本身是非常好的公益,但是如果不是抱着真正的奉献精神去的,如果你只是顺便想去旅游的,那劝你趁早断了这个想法。
从山里回来后,我们的团队被评为了优秀队伍,获得了学校的证书,我作为代表去领奖,可是我真的笑不出来。我看到过真正的支教老师,他们1年、2年甚至几十年都在山里,已经和山里融为一体,他们才是我们应该去效仿的、赞美的、嘉奖的。
过个两三年,等我有能力的时候,我一定要重新去那里看一看,尽点绵薄之力,如果有幸遇到当年的小朋友,我也会很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