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一直都是农民,生在家乡,活在家乡。很多次爸妈都说把爷爷奶奶接到城里面住,但是即使是过来了,一般都是小住一段时间,然后就吵着回去了。他们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爷爷是一个老实人,现在的话说就是典型的耙耳朵。听奶奶讲,他们年轻的时候家里的一应事物都是奶奶在做主。就像每次回家奶奶都会给我们做很多好吃的一样,明明吃不完,却还是要弄得慢慢一桌,爷爷是不是冷笑一下,表示自己的另一番见解,然而并不会说出来。
的确,奶奶每次都是觉得我们吃的不够好,营养跟不上,会给我们准备很多好吃的。
我们初中的时候是要住校的,每周六上学的时候都会带上一周的米和菜。而菜就是一个难题。应为要保存一周,所以要考虑到保存的问题就只能带一下放得久的菜。比如说头头腌菜,胡豆瓣,酸豇豆什么的。那时候奶奶觉得只是带这些的话营养肯定跟不上,于是就会用香油给我炒一遍,还会给我炒个肉丝什么的,就星期一的时候吃,而那时候家里平日里炒菜都是用的猪油,而我的是香油。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感觉了,就是吃起来特别香。
然后每次回家之后,奶奶就会特意去街上买点好吃的给我加餐。比如说豆腐丝,还有奶奶口中的“小鱼儿”,当然还有鸡蛋。至于我为什么现在不喜欢吃鸡蛋,我想很有可能就是那时候吃多了。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奶奶的教唆下,一次性吃了七个“鹅抱蛋”,好像自那以后,提到鸡蛋就能闻到蛋黄的腥味。而那些豆腐丝,还有“小鱼儿”,其实就是现在我们楼下经常卖的凉拌豆腐丝还有超市里面的北京烤鸭。也许在他们眼里,钱买来的肯定都是十分珍贵的吧。而且那时候也是吃得很香的。
后来上了高中了,要去城里面读书,几乎就是一个月回去一次了。那时候回去了要给爷爷奶奶买点好吃的零食,果冻、香蕉,饼干啥的,在家里他们是舍不得花这个钱的,就想着买回去给他们尝尝鲜。每次一到家,奶奶都会问学校里面吃了啥,还会说又怎么又瘦了。然后每次都是给我准备了一些好吃的,记得又一次回去她特意上街去买了一条鱼,我说:“这个你会不会做哦,奶奶。”
“简单得很,说得我连鱼都不会做了。”奶奶笑着说道。
然后我就见他把一条三斤多的鱼直接抹了盐,放进边锅里面炸了。然后看到鱼皮有些快焦样子的时候,把鱼捞出来,把油用个盆装好,掺点水,把鱼放进水里面煮了。
我说:“奶奶,你放这么多油,好浪费哦。”
奶奶说:“那有啥子,可以慢慢吃噻。”
那天晚上的鱼,奶奶看着我吃的,感觉外面有点咸,里面有点淡。
奶奶问道:“好吃不?”
我说道:“不够辣,可以弄点胡豆瓣蘸着吃就更好吃了。”
那天那条鱼吃了很久,就好像是那一盆油,还有每次我给他们买的零食,几个月之后回去,那里都还有。而每次回去,奶奶都会给我说:“饿了没有,那里还有馍馍。”
在后来工作了,一年回去一次。每次回去我都会嘲笑奶奶,说啥时候我开个火车回来,看你的东西够不够装。奶奶总是觉得城里面的东西吃起来味道不对劲,也不干净,于是每次都恨不得把家里的土地都搬过去自己种菜吃。于是每年回去都有了几箱鸡蛋,几大包猪肉,晒干的豌豆,胡豆,豇豆,还有腌制的腌菜,大蒜,甚至连米都要装一箱。
每次都给奶奶说:“这些东西你们留着自己吃嘛,那边啥都能买到,带着也麻烦。”
然后就见奶奶一脸嫌弃的说:“那些东西有啥子营养哦,还没得自己弄得干净,好吃。”
每次都犟不过奶奶,于是很多次之后,这些都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一样。
而现在,奶奶也不再用营养跟不上的理由来劝我们带一些东西了,只是说:“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吃不了那么多,牙齿也不好,你们都拿去吧。”
时间匆匆,年少的孩子已经长大,而他们已经老去。或许他们终于可以安心,不会营养跟不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