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在追求个人价值,渴望被人认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夸赞,但今天有了新的感悟。还是从反省自身出发,我这几天看了一本叫《最糟糕也是最棒的书店》,这本书的作者松浦弥太郎,在书中的诸多想法,以及对自由的观念,都让我觉得发现了知己,由此我非常想尽快读完他的这本书,我想尽快了解他这个人,发自内心想要结交他。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我从来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觉得一个人有趣让我渴望去了解他,渴望去读他的这本书。然而,在我有了一点心理学分析基础后而沾沾自喜,我每一次写的东西都是真情实感,认认真真从不敷衍,我总是渴望有人去读我的文字,希望有发自内心认可我的人。但我今天才明白了这种感觉是多么来之不易,在遇见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想过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情绪,由兴趣的吸引而真心去了解他。心理学中经常说到一个很深的概念,叫看见,真正去看见他这个人,我认为我今天的思考算是初步窥探到了一点奥秘。每次认识一些人,都是普通的寒暄,现在看来就像是机械式的有规律的互相认识,一开始会试图去了解对方的表面信息,如年龄,工作,兴趣爱好。觉得合得来了,后面会去了解彼此的家庭,当我在了解对方这些东西时总会有意无意和自己做对比,为什么要做对比,是人性本质吧,渴望遇见相同的人,于是这些表面信息看起来很相似的两个人会成为好朋友。可我却从没有像读这本书时产生的渴望。我却一直渴望有人认可我,乐意去读我写的文字,且不说我写的每篇文字都是认真对待,可是为什么就有人甘愿去乐意看,乐意去了解我呢?如果想学习心理学,渴望得到知识,无论哪个领域都有大把的专家,都有大把的书籍可供学习,为什么要看我的?
于是,我想,真正愿意去读我的文字的人,一定是有如我对待松浦弥太郎的书的那般渴望,把我当做朋友,甚至当做知己。反过来讲,我应该放下自己心中的这种渴望被认可的渴望,想要让他人乐意了解我,不可能有太多人都达到我对于松浦弥太郎的这种境界,只是说如果想让他人了解我,我应该先去了解他人。
最后,不是说我有了这般觉悟,我就会认真对待身边的每个人,遇见每个人都去了解。我想我会更加认真的,发自内心的去看见对方身为人的存在,真正的了解对方,而不是表面上个人信息家庭信息的敷衍。我想,这才是心理学中所说的看见。
一直以来我渴望被人看见,遇见的人,我总是在夸夸其谈自己的想法,多数时候我都更喜欢和他人谈论自己,因此总是忽视他人的存在,但不论一个人是否有价值,自信还是自卑,都会如我一般渴望被他人看见,这样自己才存在,而当我滔滔不绝的说起自己,建议对方去看我写的文字时,我忽视了对方的存在,这样就会让对方认为我非常自恋,从而会疏远我,因为最近的一件小事,就被高敏感的我觉察,始终耿耿于怀。是一个刚认识的人,刚见面就聊了很多,也许是让这次聊天她觉得我很自恋,后面就没怎么联系了。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今天算是写在纸上正视了它。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这个想法主体依然是自省,将自我的感受,书中的理论,现实中的经历相结合,对自我心理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到一个人的认可,让他人乐意读我的文字,乐意了解我,这很难,但我要去做这样的事,在我遇见喜欢的人时要去看见他的存在,认同他,了解他。写的很乱,我的脑子也很乱,我实在难以组织头脑中的想法了,先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