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介意自己的记性不好,却很少有人在意自己的判断能力。——罗什富科公爵
我们为什么要学一点逻辑?最现实的观点,就是在工作生活中能够高效的表达、实现自己的诉求。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一条通知群发出去,电话接连响起,被通知人纷纷提出疑问,而且这些问题确实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
或者自己向同事、朋友倾诉心事,结果说了一大堆,别人什么也没听懂…苦上加苦,郁闷无比…
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在思考和表达上少了一点儿“逻辑性”。
我该如何表达?先让自己看明白
重要表述之前,可以先在心里练习说一遍,或者在纸上列下来,一方面有助于加强自信,增加底气;另一方面有助于自己理清逻辑,同时能够帮助自己更加全面的考虑各种细节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里很推荐书中作者提到的“决策矩阵”和“决策树”。
对大部分人来说,思维导图也许“高冷”了些,但“矩阵”和“大树叉”随手就能画出来吧?把想说的、要做的一一列出,一目了然,便于时间管理和行事安排。
一旦说服了自己,还会怕表达不清造成困扰吗?
用辩论思维看待评论
当我们在面对质疑、反问,或者听见一些批评声时,不妨先在生气或者难过之前思考一下,他说的正确吗?这么想并不是为了攻击回去,而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更加客观立体的认知。
不敢怀疑显而易见的事,急于评判新点子,害怕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这是三个最要命的点子杀手。
接受现状其实是对创造力的极大扼杀。要想发挥创造力,我们就必须学会怀疑那些看起来显而易见,甚至是不言而喻的事——人们总说生活是自己的,别忘了,大脑也是;
当你重新看那些刚开始被排除的想法时,你可能会说:“等等,这个点子也挺有意思——空瓶心态很重要,不要着急反驳别人;
我们必须克服各种漠然、轻率和不安全感。人们经常会因为不够热情而无法客观评价一些新想法,或者直接排斥一些新的发明或文学艺术风格——相信自己,不要害怕自己像个傻子。
重述问题
想想看,这个问题真的是问题吗?试着重新定义眼前的问题
大多数人一遇到问题,几乎都会立刻开始想办法。人们很少会退后一步,重新思考眼前的目标。
有的时候,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模式,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会有不同的思路,我们总说“不要钻牛角尖”,如何不钻呢?
如果原本是宏观视角,那就看看微观角度;如果原本是全局把握,那就尝试细化流程;如果原本是结果导向,那就换成过程导向…放过自己的执念和“倔强”,开阔思维空间,轻松思考。
从现在起,养成一个好习惯,每次遇到问题时,问问自己,能不能换种方式描述眼前的问题呢?
积极的思考者总是会尽量扩大自己的视野,从不同视角考虑问题,交叉核实自己获取的信息。我们担心的不是自己看到的太多,而是太少。学习逻辑思维能带给我们的最大好处,莫过于它能教我们如何兼顾一个主题的各个方面。
本书提到的逻辑技巧很多,个人最受益的就是以上三点,书末附有一些逻辑练习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不妨去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