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听到机构即将推内部培训师,分领域为同事进行培训时,自己很抗拒,第一个跑进脑袋的想法是“机构岂不是又省了一大笔钱”。当时完全有进培训师的机会,因这个想法打了退堂鼓,或者说有点对抗,不想陷进去,计划安安分分坐着围观就行。
长者领域当时的培训师是两位女生,一个安静,一个火辣,搭配起来“味道”刚刚好,动静分明,真心觉得她们很不容易。相对于8-12人的小组而言,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挑战力度的“大组”,长者、残康、日托三类同事糅杂一起接近30人。找到大家的共性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满足大部分同事的胃口已然不错。站在她们角度一想,为她们的勇气和决心点赞,对抗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磨。机构5个家综,大大小小那么多小项目点,大家能够齐聚一起已经很幸福,以前见面都是在员工大会上,大家匆匆一瞥,根本没有时间彼此认识,互相分享自己项目点的信息;内部培训却提供了相互认识、相互学习的平台,认识和学习各自有丰富的意义。
你可以认识新同事或机构里的“大咖”,私下交交朋友,吐吐槽,或者聊聊服务;也可以认识其他项目点的服务设计及服务开展情况,对比自己项目点的情况,感受别人的力量或不易,你也可以阿Q一下,为自己项目点做得好的服务点个赞。同时拥有20多号伙伴,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进行情景模拟,开拓思维,将知识糅合进自己日常的服务中,这是三个脑袋胜过一个脑袋的缘由;你可以“偷师”,将好的idea或优质服务借鉴到自己的服务设计里面,这比看书来得容易,听觉和视觉效果好,容易吸收,只要自己愿意,很快见成效。
于是乎,不知不觉,那些不合理的信念,那只小鬼,很快就逃之夭夭,不知跑哪里去。我突然醒悟,是自己一开始对培训师的期望太高并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和判断,以致错失了一些机会,当我重新调整好心态时发现这10次聚会意义非凡,每次其实都有不一样的惊喜,怪不得当时邻舍辅导会的老师们大力推荐这个项目。也因为这样,在培训师眼里,我在培训里面是个积极的“组员”,勇于表达意见,也愿意跟其他人分享信息,有位培训师还特别赞赏我“别人填写问卷不写名字,但你却写了,真的好不不一样”。当时自己会有这一行为是因为想着毕竟是第一期培训,肯定有不少可以调试的地方,培训师也希望有同事帮忙提出意见,既然是自己真心想表达的,何不让人家知道,有疑问还可以一起探讨。可能就是这样俘获了培训师的心,第二年有位培训师因工作繁忙无法兼顾培训师的工作时,项目部负责人找到了我,有意邀请我加入培训师的团队,我乐意地接受了。
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我想无意中的“积极表现”酝酿了这个机会,我确实也特别希望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分享出去,让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并有机会引起同事的些许启发。且不说内容是否丰富,培训风格是否精湛,当你用心地去准备和设计,用心地去思考,同事都感觉得到,并且可以从中汲取到养分和力量。两天半的培训师经验下来,我发现突然之间自己就增加了好几个粉丝,不同项目点的同事先后通过QQ私聊我关于服务的一些问题,这又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也让我看到同事之间是多么的热爱学习和渴望成长,尤其是我自己组的一个同事。在项目展示的时候,活动助理的她被我“摆上台”,她通过分享一个小组带出一个项目的实施缘由和方法策略,还临时加了几场小剧场,让在场同事深刻感受到力量,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踏实、谦卑、上进。
每样东西推进起来都有个阶段,就像撒落在泥土里的种子一样,唯有给足水分和阳光,等到它破土而出时,才有可能快速生长,内部培训这颗种子经过两年的酝酿终于破土而出,等待成长,可惜机构有新的计划,破土而出的这棵小苗从泥土中被拉了出来,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原本它有机会成长起来,开花结果。唯有希望它能够借助外部培训师的力量,假以时日可以荣耀归来,长成大树,为更多人遮荫。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它有希望,重新为它换换土、浇浇水、让它晒晒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