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的伤寒加强群的学习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各个方剂在能量上的呈现,看这本书就象看幻想小说一样,比如说桂枝汤进入身体后的两个圈的能量循环,桂枝汤(桂枝3,芍药3,炙甘草2,生姜3,大枣12枚),桂枝和芍药的药性形成一个能量圈(桂枝从动脉出,芍药从静脉回);生姜和大枣形成一个能量圈(生姜将桂枝药性从营分拉出卫分,大枣将营养补到营分) ;二两炙甘草在脾胃区块形成类似地平线的东西,让所有药性围绕中间轴开始作用,各走各路,所以桂枝汤也叫小阳旦汤,它能将体内的病邪用导引的方法引出体外。这很神奇,跟常人对于治病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中医治疗不是只治病灶,是身体能量运转重新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医用药,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就是平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如果对症吃药,中药对身体是没有副作用的,如果过了,或者开错方,伤害就由身体来承受了,还好自己最了解自己的身体,随时修正药方,把这方面伤害减少点吧。
这次学习,把上面那些都略过了,只抠实际能用的东西,真是越来越阴实了,不过,还是挺期待不一样的收获。我计划,只要老师同意,我每期伤寒群都进,这个太好玩了。
********中医的基本功是分阴阳********
桂枝汤医案:
医案1:桂枝汤
1、主症:后脑勺长了个大脓包(脑疽)
2、判断点:
1)发炎?
2)太阳经的能量不通畅?
是否有太阳病的症状:脉浮,恶寒,汗出
3、实际证状:恶寒,发热,汗出
归经:太阳;方剂:桂枝汤
总结:虽然长了个脓包,也可能是经的能量不通,导致坏的能量堆积而成,只要疏通经就能够让脓包好起来;桂枝汤作用于太阳经是能过从脾胃进,入心,从营到卫,卫气跟太阳经的寒水之气一体,所以能治到太阳经,这个关系有点远呀,居然也能打到,神了
临床使用:治青春痘(脸、脖子、背上都长的使用;只是脸上有痘的是其他治法);脓疮长在背上,需要区分是太阳还是少阴区块
医案2:阳和汤
1)主症:贴骨疽(阴疽;疮不发在皮肤外,而长在骨头里。治疗癌症)
症状:表皮的疣子突然不见,沉到体内
开方:阳和汤,或加土贝母
2)主症:鹤膝风
症状:忽然膝盖酸痛
开方:阳和汤(补下焦之阳,同时发风湿)——补药,副作用不大,可以日常用。
平时吃素的人,在吃补药时需要先用椰子油,多吃鸡蛋等胆固醇高的食品,否则容易上火,补不进去。
医案3:桂枝汤
主症:肝气郁结(成因:少运动,受气隐忍不发)
症状:消化能力丧失(情况1:肝郁严重;情况2:紧张引起肝郁,一紧张就拉肚子)
总结:这个桂枝汤的另一条路子的用法,疏肝!!在经方的世界,处理厥阴肝经的用药是桂枝、当归、芍药,如桂枝当归汤,当归四逆汤,原因是桂枝本身就有破解“勾芒”之气的效果,桂枝疏肝,芍药养肝血,生姜、大枣、炙甘草调理脾胃。而小建中汤是芍药加倍,加上麦牙糖,所以“小建中汤是补肝第一方!!”。而柴胡剂更偏向于处理少阳区块的问题。
治疗过度,救逆方:发汗不止,用桂枝加附子汤;阳虚到没有表症,发烧,阳虚发烧用真武汤。
大黄:地道产地四川的锦纹大黄
医案4:三合一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症状:舌苔黄厚,便秘,口渴,额头上痛
总结:太阳病转入阳明经区块:初期,用白虎汤;转到底层,开始便秘,用承气汤
医案5:麻子仁丸
主症:用桂枝汤后,大便不太通,脾约(消化道内津液不够,大便干在里面)
医案6:桂枝汤+米
病人:一岁半小孩
主症:高烧,僵直,抽搐,翻白眼
症状:舌苔白(痉病舌苔黄),脉浮,有汗
用药:桂枝汤成人量,加米一起煮
医案7:桂枝汤
主症:左半身跟右半身病症完全不一样,左汗右干,或左热右冷
总结:左边血,右边气;桂枝汤可调营卫,调阴阳,调脾胃,调气血,是还想在一起,要是到了厥阴,阴阳翻脸分家,只能用当归叫回来,或乌梅丸把阴阳缝补回来了
医案8:五苓散(特效药)
主症:交肠(小便半固体,大便拉稀)
医案9:桂麻各半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主症:皮肤瘙痒
临床:盗汗——治本桂枝龙骨牡蛎汤,治标桑叶
自汗——动不动一身汗,忽然一阵汗,时方用玉屏风散,经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长期低热37.8度——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