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黑人在19世纪60年代获得了自由后,依旧是犯罪率最高的人种?
他们生活在肮脏阴暗的房子里,经常进行暴力袭击、抢劫、吸食毒品等犯罪事件。难道就如当时的白人所说的,黑人生来就带有暴力、愚笨、懒惰、肮脏的基因,所以他们就是犯罪的象征,只配在社会边缘生存?
这种观念是完全错误的,犯了“基本归因错误”。
这里我要提出了一个概念——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在解读别人的行为时,我们总是爱犯一种错误:高估性格因素,而低估具体情境和环境因素。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从人的性情一面而不是从环境的一面寻找答案。
就是这个原因,让当时的大多数白人忽略了环境的因素,而将错误归因于黑人的天性。
《引爆点》中的“环境威力法则”也强调了环境对一个人行为的巨大影响,接下来我就通过环境威力法则来进一步解读基本归因错误。
这本书出自《纽约客》怪才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之手。他先后走访了宗教团体、高科技公司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风潮的性格特点,解读了一些典型的案例,最终完成了这本书,“引爆”了他的声名。
《引爆点》从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潮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地解剖案例,逐一提出了格拉德威尔的流行三法则: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和环境威力法则。三者都是引爆的关键因素,并且都是微小不引人注意的因素。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因素,影响了流行趋势。
其中环境威力法则与基本归因错误有异曲同工之妙。
环境威力法则认为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时间、地点等密切相关。发起流行的环境极其重要。外部环境的一个微小变化,都能决定它流行或者不流行。
01 纽约市的转变从细微的变化开始
上世纪80年代的纽约,平均每年的谋杀案远超过2 000起,严重犯罪活动超过600 000起。地铁里满是污秽,车厢涂满涂鸦,满地垃圾,整个地铁系统濒临崩溃;乘客无视规则和警察,乘车逃票现象猖獗……整个纽约市笼罩在犯罪事件的阴霾中。
但奇怪的是,到了90年代,纽约市的犯罪率却开始下降,它就像流行潮一样,卷走了纽约市污秽的现象。
减少纽约市犯罪事件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政府重点整治犯罪活动,改善地铁质量等因素,关键在于整顿了当时混乱的环境。
当时新上任的地铁总监戴维·冈恩跟其他人的观点不同,他根据“破窗理论”将整治重点瞄准地铁站乱涂乱画的现象。
与此同时,交通警察局局长威廉·布拉顿与冈恩不谋而合,都坚持以“破窗理论”为指导方针,坚持从逃票问题抓起。
破窗理论是指: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修,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里向周围的街道蔓延。
布拉顿与冈恩认为乱涂乱画和逃票是一种信号,这个信号暗示着秩序混乱的外在表现,它导致了更多更严重的犯罪事件发生。
一个杜绝地铁站乱涂乱画的现象,一个坚持整改逃票问题,结果就是,纽约市的犯罪率居然极速下降,笼罩在纽约市的混乱阴霾渐渐散去。
那些影响生活质量的犯罪,看起来不起眼,却恰好是控制暴力犯罪率的引爆点。
纽约市社会秩序的前后变化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行为的重要影响。但其基本前提是通过清理整治现实环境中最细枝末节的方面,就能够扭转、减轻流行病的蔓延态势。
02 环境加深了“黑人”印记
1865年,美国通过宪法第十三条(禁止蓄奴)和第十四条修正案(明确不得因种族而剥削公民权及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这意味着黑人获得了2个世纪以来的自由。
但是现实是,获得自由权利后的黑人,其生存环境依旧恶劣,主要是因为阶级固化带来的恶果。
在1865年,白人完全相信黑人天生就带有暴力、愚笨、懒惰、肮脏的印记。因为这种刻板印象,黑人无法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和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他们穷困潦倒,只能居住在肮脏的环境中,也因此滋生疾病,甚至引起各种犯罪事件。他们甚至被禁止进入白人餐厅用餐、白人旅馆过夜、白人商店购物……这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始终徘徊在社会底层,无法冲破阶级。
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让黑人只能活在阴暗的角落,滋生犯罪事件和疾病,他们不能摆脱标签,更别提突破阶级的牢笼,这就是环境发挥的威力。
由于基本归因错误的观念,再加上黑人获得自由之后的生存现状,白人更加坚信了“黑人”印记——黑人是天生的污染源,就是低种族人群——所以种族主义思想还在肆虐生长。以至于到了20世纪中叶,美国南方各州种族隔离的情形甚至比19世纪末期更为恶化。
这就是恶性循环:阶级固化恶化生存环境,生存环境坐实恶意标签,这也就加深了种族之罪。
20世纪60年代爆发了黑人民权运动,旨在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最终美国通过立法取消了种族。虽然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白人坚信“黑人”印记,但是黑人的生存环境较之前已有了极大的改善。
这从来就不是种族的罪,而是环境影响着人的行为。
我们在长辈面前沉默寡闻,难道我们的性格就是这么内向吗?殊不知出了门之后,大家伙儿都欢呼雀跃、把酒言欢、K歌蹦迪样样精通。不过是情境不同罢了。
《引爆点》的核心就是一些微小的因素决定了事物能否成为流行。看似无关紧要的改变,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环境威利法则,其重视情境和环境的观点正好契合了基本归因错误的核心观点。
我们看待任何人和事时,都不能抛开具体的情境和环境。好比我们看古代名著或世界名著,需要结合故事所处的历史阶段、社会背景来阅读,否则就只剩不解和批判了。
任何抛开情境谈性格都是不客观、不负责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