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红枫节好像止于12月10号,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是12月14号了。
从我家小周末会背这句诗起,我就一直想着等到了秋天带她去看看什么叫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家小周末是在25个多月的时候会背诵这首诗的。今年七月底的某天,小周末发烧还咳嗽,我和爷爷带她去苏州儿童医院看医生。天气有些沉闷,宝宝也没精打采,我指着车窗外天空里的白云对她说:“我们来背诗吧,白云深处有人家。”
那时候我家小周末已经会背唐诗10多首、《诗经》3首、《三字经》近10段,还有春晚上小岳岳反复背的“天对地,雨对风”那个每段78字的叫做《笠翁对韵》的三段了。
宝宝并不热情,但大概实在无聊也就看着窗外有一句没一句的跟着我说。等我们从医院回来,一首《山行》就记住了。从此我就老想着带宝宝看红叶。
先是11初,我提出去天平山看枫叶,儿媳提议去南通狼山,于是我们就去了狼山;再是11底,朵朵姐姐在木渎文化中心参加江苏省少儿歌唱比赛,原打算等朵朵姐姐比赛结束我们就去天平山,已经到了天平山脚下,却因为天公作丑,又没有成行。
这么一拖再拖拖到了12月14日,那天是星期六,吃完中饭我说“去天平山看红叶吧”,儿媳说好,然后我们说走就走,算是抓住了最后的机会。
过了检票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片红枫。说是一片其实只有几株。赶紧抢拍几张,趁宝宝捡树叶的当儿。
我最中意这一张。
灿若云霞的红叶,似二月里火红的花朵,明艳得人心旌摇荡。微微西斜的太阳投映在水面上,湖面这一片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泛黄的光晕。透过婆娑斑驳的树影,你一定看到了那座小桥、桥上看风景的人,还有它和他们的倒影。
宝宝专注地捡红叶。你看我们真的来晚了,地上的叶子和这一片土地都踩死了。
尽管如此,宝宝还是捡到了几片好看的叶子,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眼睛里都闪出小星星了。
我也换个角度赶紧再来两张。
走进牌坊,一直往里走,过接驾亭,亭中立一碑,上书“天平胜迹”。
过了接驾亭,你会看到一大片水,名曰“什景塘”。从这里可以看清天平山全貌。绕着方糖走,入镜皆为画。
这个叫恩纶亭。乾隆十年,范仲淹十八世孙山西大同知府范瑶为谢赐圣驾临幸而建,以示皇恩浩荡。
从亭子下来,这个角度景色好美,远处廊下屋角爷爷牵着宝宝朝这边看过来。
稍远了点,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正前方窗口有个人。
坐在门槛上,宝贝高举她的战利品,这个招牌pose啊!
宝贝,是什么吸引了你。
站在廊上朝前看。被游人挡住了视线,前面的亭子是挑空的,究竟怎样,因要照看宝宝没能过去细看。
继续往前走,走到后面的坡路上,爷爷已经带着宝宝上了高坡,准备爬山了。可是这边好风景我舍不得丢下,赶紧胡乱来几张。
西边的山墙,还有窗户,屋顶,山头。
檐角、围墙、山上破房子,倒也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情趣。
没有拍出层次分明的效果。
一带黄色围墙里的建筑是个什么寺还是个什么庵的我不知道。第一次来,事先没有做功课,这会儿也没有时间去看个究竟。
准备上山了,宝贝很开心。
朝上看去,山上有个亭子,亭子里坐了不少人。
爷爷牵着宝宝的手,上去了。看着挺近的距离走起来挺费劲。
来到亭子前,赶紧拍几张。“护山奇石”好懂,“玉荀”是什么?
休息了一会儿,我问宝宝要不要上,宝宝说:“上!”
我们要从这条缝隙里爬上去,两壁巨石如刀削斧凿,峭拔嶙峋。
这里叫“一线天”。一点也不夸张,我上去的时候,脸都快贴上石壁了。我要稍稍侧过身才能过去,我可不是什么大胖子,只是不瘦而已。
不知道爷爷带着宝宝是怎么爬上去的。
过了一线天的这段狭长陡峭的走廊,再回头朝下看,竟看不到什么,都被巨石遮挡了。
换了几个角度,终于拍到了“龙门”,事先并不知道正面“一线天”背面是“龙门”,至今也不知道下面那个亭子是什么东西。
据说这一线天有龙门一线天、万笏一线天、宴坐一线天,除了一线天还有二线天、三线天之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天平山必走这“龙门一线天”。
等我拍了几张照片上来,宝宝在吃橙子,爷爷在抽烟,都累坏了。
这是个可供游人休息的平地,铁栏杆围着。一边有个买卖小棚子,卖些小玩意。从这里朝下看有大片的明黄,那是山下的枫叶吧,下面的人都变成了小矮人。
我原以为过了一线天就是山顶了,现在看看不断有人从上面走下来,显然这里才是山腰。
到底还上不上呢?因为带着宝宝,我们很犹豫。我走到小卖部跟前询问,我说:“您好,请问到山顶还有多远?”小卖部的老板回说:“还有三分之二。”原来我以为的山腰还只是山脚高一点。
再次问宝宝,她说:“还上!”爷爷却打了退堂鼓,让我们把包包、相机都给他,他不上了。
于是,我和宝妈一人牵宝宝一只手继续攀登,我在左边,我的左手可以扶扶铁栏杆,宝妈那边只能扶着石头,往上的路越来越难了,宝宝嘴里不断高喊:“加油,加油!”嗓门特别大,我怕她喊坏嗓子,直叫她别喊。
艰难处只好手脚并用,真正的爬。
我们又登上了一个新高度。也有个小小的姑且叫做平台的地方,好歹供人们停下来拍照,这里叫回音谷。
不知什么时候爷爷也跟上来了。也是,我们几个娘子军他怎么放心得下。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真的。从这里看下去,莽苍苍一片。
巨石上刻着回音谷。
想到了北京天坛公园的回音壁,于是我们也要喊一喊。喊什么呢?这样的地方喊谁的名字我都觉得不好,就跟宝妈说喊“你好”,于是听到宝妈大声喊:“大山,你好!”宝宝也跟着喊,只是没有回音。
大概是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大,又或者没有穿透力。
周遭都是怪石,有一石名为“奇峰”。看起来它的头有点像鹰还是像熊?
准备上行,一块大石上刻“常随佛学”,与“回音谷”南北呼应。
那块刻着回音谷的巨石被我们抛在了身后,竟变得那么小了。
继续往上,终于到了中白云亭。
立即有人上来兜售香烛。这不好,山上最好不要点烛焚香,不安全。我们去南通狼山时就是在山下敬了香再上山的,山上禁止焚香。
这是中白云石屋。
看了指示牌,不甚了了,只有继续上。
独占鳌头石。
白云洞。
果真有二线天。
原打算给宝宝拍张照片的,刚刚给摆弄好,上面有人下来,吓得宝宝怎么也不肯拍了。
宝妈牵着宝宝又上去了,我在身后拍了一张。
我流连了一下,拍了这个。
还有这个,我称之为石床。
又是一个新高度,这个地方宽阔而平坦,是我从山下上来不曾遇见的,四围有铁栏,入口是朝西的。
我无法给它命名,因为忙着打听到顶还有多远,忙着拍照,忘记看周遭的标识。
越往高处,遇到的人越少了。有几个大人在休息,有站有座,坐着的一个奶奶模样的人怀里抱了个小小孩。他们是从山顶下来的,问还有多远,其中一女子答:“直线距离100米。”
有两个年轻的女郎在摆拍,一直占据着风景独好的一角,我给宝宝拍了几张,宝宝不肯配合。
爷爷带着着宝宝上去了。我和宝妈且走且照相。
山顶在望了。
这棵树结了带毛刺的果子,宝妈要摘几个回家插花瓶,我们便不顾形象且不顾危险地摘了几个。用“形色”软件辨认,说是紫薇果,大喜。
看到云上峰山顶差不多就到了。
一回头,又是一块峭拔的怪石。卓笔峰吗?
爷爷带着宝宝早上来了,正在给宝宝揉膀子呢,因为宝宝说手断了。我知道,从山下拉到山上,宝宝的手臂怎么受得了。我还注意尽量把宝宝的手臂裹在袖子里,尽量不拉她的手,爷爷总是粗心大意的,大概没想到这些。
赶紧抱起宝宝哄一哄,然后宝宝在我手上再不肯下来。实在是太累了!
没有比我们更高的了,山临绝顶我为峰。
等到我哄她下来吃饼饼,她才肯依。
这几个人一直霸占着山顶的山顶。只好找其它地方拍几张。
眼看着夜色四合,天地都混沌一片了,我们赶紧从下山路下山。腿不听使唤了,膝盖也好像肿了。如果顺着原路返回,我们可能要在山上过夜了,不敢细想。
天平胜迹,一胜在奇石、二胜在清泉、三胜在红枫、四胜在圣迹。今天我们为红枫而来,却收获了很多奇石,明年秋,我要来个卷地毯式的游走,把这天平山的胜迹全部揽入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