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目的
希望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读一本书。甚至涉及探究该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一,想获得什么信息。第二,能获得什么信息。第三,明确重点内容。
前言及其作用的介绍
前言,也称「前记」、「序」、「叙」、「绪」、「引」,是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文字。包括书籍的前言、文章的前言。常见的有作者序、非作者序言和译者序三种。
书籍的前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由著译、编选者自撰或他人撰写。
文章的前言,多用以说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也可以理解成所写的东西的精华版。
作者序是由作者撰写的序言,一般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读者对象,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适用范围,对读者阅读的建议,再版书的修订情况说明,介绍协助编写的人员及致谢等。
非作者序言是由作者邀请知名专家或组织编写本书的单位所写的序言,内容一般为推荐作品,对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介绍作者或书中内容涉及的人物和事情。
译者序一般着重说明翻译意图,有的也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一般以「译者序」为标题,内容比较简单的也可以「译者前言」为标题,一般排在目录之前。
译者前言
排在目录之前的译者前言,是中文版译者张俊彦给译本写的前言,包含作者介绍,《武士道》的成书背景和特点,写作目的,主要内容,行文风格,译本原版等方面的内容。
前言第一段内容对作者进行介绍。
第二段介绍《武士道》的成书背景,并介绍该书的写作目的、行文风格等,一是因为作者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因此写得入木三分;二是本书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的特点和原因。接着介绍该书的影响力,为何说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阐述翻译意图。
第三段介绍译本原本等情况,介绍日译本情况,及中文译本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
日译者序
矢内原忠雄翻译其师新渡户稻造所著英文《武士道》所成的日文全译本所写的序言,介绍原著情况(作者情况、写作目的等),其他日文译本情况,本版译本的译作缘由,英文版原著文风,译本跟原著注释方面的不同之处等内容。
序言第一段介绍《武士道》成书及出版情况。
第二段介绍《武士道》成书的世界背景,赞颂其价值。
第三段介绍本书翻译情况。
第四段介绍其他日文译本情况。
第五段介绍英文版原著文风,及其翻译状况。
第六段阐述译本跟原著注释方面的不同之处,及译本中的某些事务性说明。
读后感
读后感本来应该是写给全书的,现在只是读完两篇简单的前言序,就来写个读后感,似乎没有必要,只是在读书之前,前言序也有其重要的阅读价值。就像许多的读书方法指出的那样,引言、前言、自序等会讲述创作缘由和内容要旨,读者通过浏览该部分内容可以明作者创作之缘由,知图书内容之概要,而其他人对该书的推荐评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书本更多视角的观察。
读都读了,读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想、触发等等,总也可以说说。
张俊彦为什么翻译《武士道》?我国的日本研究正深入到探讨日本的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对当代的日本影响,翻译该书(颇享盛名的著作)以飨读者,或许不无意义。
《武士道》的作者是谁?张俊彦所写的前言第一段就是对作者的介绍。日译者序的第一段也有相关说明。
《武士道》的成书状况、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是怎么样的?
《武士道》有怎样的行文风格和特点,为什么能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文译本和中文译本都有哪些事务性说明的内容?
从英文原著,到日文译本,再到中文译本,出版到翻译的传递脉络也一览无余,甚至可以探究各个版本的特点。比如,虽然中文译本是根据矢内原忠雄翻译的日文译本翻译的,不过日文译本略去的日本风俗习惯脚注,中文译本都有恢复。
读完译者前言和日译者序,虽然还不能对书本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对作者的状况,写作缘由和目的,该书的价值等,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