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与寻回是影视作品经常表达的一对主题,单纯、善良和爱也是极力宣扬的一些品质,那么把这些因素和宗教、搞笑结合起来,能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很难想象吧,那么可以考虑看看印度著名的影视演员“三汗”之一的萨尔曼·汗主演的一部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这部电影2015年在印度本土上映,是由Aanna Films发行的剧情片,由卡比尔·汗执导,讲述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印度大叔帕卡(绰号猴叔)巧遇与妈妈走失的巴基斯坦小女孩莎希达(又名莫妮),并且排除万难一路护送她回家的故事。
帕卡是虔诚的哈努曼神信徒,傻、执拗,但是善良、诚信、有爱心,这个人物设定和《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的兰彻比较像,区别是帕卡的智商比较低。
《奇迹男孩》里有句台词是:如果要在正确和善良中选择一个,我选择善良。我认为跟智商相比,善良是更可贵的品质。因为高智商能获得成就或金钱,但是未必能得到幸福,而善良一定会带来平和与满足。
当他知道莎希达是与自己不同的穆斯林教徒,并且是巴基斯坦人后,仍然照顾她保护她,是他的爱心;当他不停要求巴基斯坦边境巡逻队批准他入境护送莎希达回家时,是他的执着;当他遭遇所有的困境也记得对孩子的承诺时,是他的诚信;当他用拳头打向欺骗和残忍时,是他的善良。
我很羡慕帕卡这样的人,因为信仰而执着,因为执着而相信,因为相信而努力,因为努力而单纯。他的生活永远都有目标,也永远都有底线,最重要的,永远有希望和动力。
六岁的莎希达是影片的暖心担当,呆萌的帕卡是搞笑担当,回家的路远且长,但家是灯塔,爱是船,诚信是帆,人们的善良是鼓帆的风,一路相随还怕驶不到终点吗?
这部聚焦了宗教信仰和国家立场的电影,从小着眼以小见大,妥妥地赚着人们的眼泪,就因为它用一件平凡的小事讴歌了人性的真善美。
我们只是普通人,只关注自身的喜怒哀乐,也只信奉着人之初性本善。跨越国家、地域和信仰,人性是把我们拴在一起的唯一纽带。
高中的语文课上,老师说:把美好的东西呈现给人看,就是喜剧;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就是悲剧。
萨尔曼·汗主演的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喜剧片!
其实不光是展现美好的人性,影片中许多的细节也表达着电影人的价值观。
比如拉茜卡对爸爸和来相亲的一家人说自己喜欢帕卡的时候,爸爸虽然很生气,但是并没有阻拦,只是告诉帕卡半年内要买到房子才可以订婚。——没有用宗教信仰和没有工作这样的理由棒打鸳鸯,说明父亲的开明和予人尊重。
比如小女孩莎希达六岁都不会说话,妈妈带着她跨越国境去印度德里的寺庙祈福,她走丢后一家人伤心的寻找和祈祷。——没有因为生了一个女孩就不爱惜她,没有因为丢失一个女孩而放弃寻找,说明父母的开明和待人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不应该只是一句宣言,而是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一种行为。
与这部电影类似的故事情节,我还看过两部:中国的《亲爱的》和巴西的《中央车站》。
《亲爱的》不用多说,是根据走失后寻回孩子的真人真事改编的,压抑和悲伤是主色调。
《中央车站》这部电影比较小众,是1998年上映的剧情片,获得了4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故事情节和这部《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几乎一样,所以我想,编剧和导演卡比尔·汗是不是借鉴了这部电影的思路。
同样是讲述回家的故事,同样掺入了宗教信仰和人性,《中央车站》的故事更加丰满,因为影片中的主角(护送人)有善也有恶,立足点是“寻回”,寻回家乡、寻回记忆、寻回善良。
写文章写的久了以后就发现,所有的文字都是价值观的表达和呈现,其实电影也是。艺术作品的根源都是探讨人性,让我们得以在漫长的人间找寻同样的微光。
殊途同归,归于归途,回家的路上,你的爱和善良,是伴随我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