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是现在创投圈以及互联网行业趋之若鹜的热点,各类项目层出不穷,传统投资人纷纷转型加入其中。提到区块链,去中心化是绕不开的一个词;去中心化就像民主,是个富有魅力的词,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希望去中心化所带来的公平。事实上,区块链从比特币发展到现在,其去中心化的概念在不断减弱,甚至可以说,比特币之后再无去中心化。
区块链的概念源自比特币,是指将交易数据打包成区块通过链式结构保存的数据库。比特币希望建立一种点对点的现金系统,它通过构建可共识的稀缺性来达到价值的承载,使用p2p网络达到去中心化的价值转移。比特币拥有不同于传统账户模式的UTXO、产生大量能耗的POW共识、高度冗余的账本数据存储,正是这些看似多余的设计才使它拥有了去信任、不可篡改、透明公正的特点,但同时也让它相比传统互联更复杂、缓慢且昂贵。其实这隐约反应了区块链的一个特点:不同于互联网,“互联网+”基本都是加法,而“区块链+”可能是减法。
以太坊、NEO等区块链项目被称为区块链2.0,因为他们跳出了比特币的现金系统,提出了智能合约的概念。以太坊拥有图灵完备的计算能力,类似于全球人民都可使用的虚拟电脑,智能合约就是其运行的程序。其实比特币也有智能合约,但是其合约只能和转账有关,相较以太坊缺少自由度。以太坊就像智能机,比特币就像对讲机,纵然以太坊功能强大有无限想象力,比特币的稳定性以及去中心化程度使其拥有无法被替代的理由。
电脑程序可以生成并编辑文件,智能合约也需要有操作的对象,这就是智能资产,一般以币的形式存在。区块链所达成的去信任是在系统内部的,一旦涉及到系统外、也就是链下,仍旧需要传统的信任,举个例子:锚定美元的USDT,声称1USDT兑换1USD,但USD的支付作为链下行为并非智能合约可控的。将链上与链下打通目前就是不得不向信任妥协,其真正的实现可能需要开源中立的人工智能以及基于3D打印的智能制造。即使是只操作链上智能资产的智能合约,由于其编程者的疏忽,也很可能造成合约本身的漏洞,这点在过去的DAO事件以及最近频发的Token数值溢出上可见一般。因此,智能合约不是万能的,让其接近万能需要设计极高的复杂度或者向中心化妥协。
比特币的设计理念来源于对他人的不信任,就是因为不信任中介,不信任银行,中本聪才会想要开发比特币。我认为之所以中本聪至今身份未知,一部分原因是他希望人们也不要相信作为人的自己,而只关注比特币的代码以及白皮书。也许中本聪就是craig wright,dave kleiman或者hal finney中的一人,但他们中一位无法自证且被业界抵制,另两位英年早逝,中本聪是谁或成为永远的谜团。创始人对项目有深远的影响,BM的离开让bitshares以及steem停滞不前,而ethereum classic也可以被认为是Vitalik离开后的以太坊,纵然有着去中心化的设计,大多数区块链项目依然有着中心。而比特币的中本聪时代非常短暂,在他销声匿迹后,开发团队和矿工行成了一种互相钳制,想要打破这种平衡只能分叉。但分叉一定是有人主导的,也就是有创始人,同样的去中心化程度下,性能等各方面劣于智能合约平台,分叉币是毫无前途的。比特币不需要作为个体的人类,矿工只是其工具、开发者又永远在中本聪的阴影下,无法真正拥有话语权,roger ver与gavin andresen等前比特币支持者会转投比特现金阵营也很正常吧。
比特币的POW(Proof of Work)共识机制常常被人诟病,POW共识机制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挖矿。挖矿经历了CPU时代、GPU时代以及ASIC时代三个阶段,目前,90%以上的算力来自于中国3家公司生产的ASIC矿机。90%>51%,有人认为这就可以证明比特币的中心化;事实上,算力的集中度与组织的中心化是不同的,且不论算力集中的成本有多大,即使算力集中到99%,它与剩余的1%在目标与利益上依然会保持一致,因为如果它破坏系统,剩余节点会立刻将其排除在外使得它之前的成本白费。而组织的中心化会将组织同外部对立起来,理性的中心一定会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去中心化更像是一种理念、一种理想,比特币不仅有其作为价值载具的功能,更有让人们重新反思现状,寻求突破的图腾作用。但这不代表我们要一味追求去中心化甚至认为比特币优于以太坊、星云等新一代公链项目,相反,新一代公链项目拥有更高的性能,更合理的设计,只有它们才能提供符合大众需求的服务,让区块链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