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半的地铁,终于每个人都有了座位
温柔的风,终于能轻轻地静静地吹
身边的姑娘,胖胖的她,重重的靠着我睡
我没有推,我不忍心推,她看起来好累
矮下了身子,向后仰,我懒散地伸长了腿
对面的大叔,在鼾声之中张大了嘴
旁边的阿姨,左摇右晃,她睡得找不到北
身边的妹妹,和朋友谈谁,是是非非
我也疲倦了,这是我唯一不失眠的地方
悲伤的,难过的,在这里我没有力气去想
城市的夜,在头上,沉默经过它的心上
尽管它千疮百孔,仍在夜里笑得冷艳漂亮
……
一首李健 《十点半的地铁》,单曲循环了好几天,记忆也不断的被拉扯到曾今那些加班晚归,赶最后一班北京十号线地铁的沉默夜晚,我们这些异乡人在偌大的北京一路迷茫却一路寻梦的苦楚,好像被这首歌看见,继而有了些许安慰!
音乐诗人李健说真正的创作一定是源于生活,歌是生活的语言,好的歌靠近你的心,贴近你的灵魂。歌手需要把别人心里的沉默唱出来,唱出别人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
因为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就像《十点半的地铁》这首歌,歌词没有多少华丽辞藻,却用最平凡的寥寥数语,聚焦一个场景,三三两两故事,就将城市里年轻人那种迷茫孤独无助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出来。
那些你没说的,音乐替你说了,那些你想说却无法表达的,歌词替你写了,他的歌声里能看见你的脆弱,懂你假装的坚强;他能看见你的初心,懂你所有的不容易。
我们所有想要隐藏起来的、难以说出口但又渴望被理解的压抑,那一刻便得到了释放。
因为被看见,是治愈自己的开始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分享过一个经历,他曾和一位老师合作一个家庭案例,一个孩子在咨询室大发脾气,把东西扔了一地,他的父母忍不住上去规劝,他也忍不住想要帮忙,而那位老师则示意他静观其变。
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失控,很快达到顶峰,拿起玻璃杯顺势就要往地上砸,他在旁边看得心惊肉跳。
然而,并没有听到声响,孩子轻轻放回了玻璃杯,喘着粗气对大家说着:对不起。
他开始擦汗,整理自己头发、衣服,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放回原处。
这时候,大家才看到他扔的全是摔不坏的东西。
在大家眼里,一个如此失去控制的孩子,必须他人帮忙他才能控制情绪,可是心理咨询师却能在他极度失控的外表下,看见并相信他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那一刻,因为咨询师的看见,孩子就看见了自己,找回自我控制的自信和力量感。
同样,在音乐诗人李健的音乐里,也常让人看见这股治愈的魔力。
也难怪鲁豫说,在听李健的音乐,听着听着就情不自禁了:我在雨中听,在雪后听,在回家车流中听,忧伤、平静、烦闷、快乐,我将不为人知的心绪全然交付给他的歌声,因为在他的歌声里我看见了某段岁月,某个人,某件事情,我想说的终于有人替我表达了。
这个世界很奇妙,可能你经历了很多事,见了很多人,走了很多路,最后你会发现生命最终的旅程都是关乎自己的旅程。
而所有的成长都是自己的成长,我们在他人的故事看到的依然是自己的缩影!
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在等一个能看见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