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在北京见了一些人,读了很多书,有一些观点想和你分享。
1.
在《故事》的作者,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课上,老师说:
门外汉才喜欢写作。
真正的作家才不喜欢写作,因为他们知道写作真的很难。
写作需要过程:计划,起草,写作,讨论,修改,分享和发表
剧本有结构:事件,场景,节拍,序列,123幕,故事,转折,激励事件,高潮··· ···
正是因为有上面这些标准,所以写作才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它是一个职业。
当毛姆完成了自己的一本书稿,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夕阳西下,照耀着麦田,他感动到哭,说了一句:还好我交稿了,不然又要为怎么描写这幅景象头疼了。
2.
在磨铁出版社,我的新书编辑说:
真正在新媒体火的人,之前都是传统媒体的。
胡辛未是做传统媒体出身的;
咪蒙在南方都市报干了十年;
六神磊磊之前是时事类记者;
罗征宇之前在央视做制片人;
当互联网新媒体越来越浅薄的时候,当抖音让你每15秒爽一次之后,你正在失去专注做一件事情的能力。
一本书看完要1-3个小时后,你才会获得阅读后的愉悦,已经很少人可以坚持了。
新媒体知道什么能让你上瘾,因为你上瘾了,就会持续在TA那里花费时间,TA拥有的用户时间,就是TA的商业价值。
而传统媒体还在坚守,像深度节目《朗读者》这类的节目热播,其实就证明人们还是很渴望有更优质的更有深度的内容的。
3.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说说:
如果一个事情需要坚持才能完成,那这件事大概从一开始就注定做不成了。
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骨子里不愿意做啊。
所以如果骨子里不愿意,你强行压抑自己去做,就是违背任性,是不可能做好的。
所以,李笑来给我们的建议是:
无论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办法为这件事去赋予极大的重要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比如,以前让他通过写文章来挣钱是很难有动力的。
那怎么办呢?于是李笑来想了一个办法,决定用从这个专栏转到的所有的税后收入建一个公益基金,然后把它放到鼓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奖学金里面去。
除了赋予很多正面意义,还可以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
比如:
- 没有这项技能,现在有什么事情我做不了,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去做;
- 进而,我会遇到什么困难,会失去什么样的机会?
- 如果最终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会和哪些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究竟因为会有多残呢?
通过想象出具体的,形象的图像来恐吓你的大脑,让他不安,害怕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最后一点,就是要想办法寻找那些拥有这项技能的人和人群在一起。
要尽可能“物理性靠近”,尽量和他们多共度大量的时间,没有办法一对一交流,也起码要时刻关注他们。
李笑来老师说:社交从来都是学习的一部分。
《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天命为之性,率性为之道,修道为之教。
智慧我们都遗失了。
5.
在后海边上的百年老店:爆肚张的馆子里,知乎大V陈章鱼一遍涮毛肚一遍啃着牛肉饼跟我说:
在北京,到处都有爆肚可以吃,但是那些店只有一个名字:爆肚,只有在“爆肚张”这家老字号里,你才会看到爆肚的分类:哔哩哔哩··· ···(抱歉我一个都没记住)
就像我们吃牛肉,只有潮汕牛肉会分:五花脂,三花脂··· ···
分类体现专业程度:
- 你的时间是怎么分类的?
- 你的工作是怎么分类的?
- 你的人际关系是怎么分类的?
- 你的知识是怎么分类的?
··· ···想想就汗流浃背。
6.
在麦基的课堂上,认识了读客出版的编辑,她说:
我们来学麦基老师的编剧课,是因为我们在看作者的稿子的时候,原来只会说好,或者不好,不好就让作者改或者不收。
现在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来看作者的小说稿了。
我们现在是专业的剧本的审稿人。
说别人不好谁都可以说,因为那是感受,谁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部电影看看,说出:
好看,垃圾,爽,过瘾,无聊?
这是一个层次。
能说出这个部电影好在哪些地方,在故事,剧情,摄影,配乐这些方面能看出味道,这才是专业。
生活一定要这么这么专业和这么复杂么?
不需要。
但是你选择在哪方面专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