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中,刘姥姥以贫苦人家的角色,依靠着模棱两可的远亲关系,进荣国府觅求生计。
当时刘姥姥为什么要以寒酸身份进富贵人家?当时的背景是刘姥姥生活难以为继,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带板儿进大观园的。兜兜转转见到王熙凤,王熙凤因其身份低微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并且凭借三言两语就把刘姥姥打发了。为什么王熙凤迟迟不愿见到这样一个人?一方面远亲,一方面跟刘姥姥的社会地位有很大关系。在王熙凤的意识里是最初接触这样一个模糊的名字,似乎不得已地要与她牵强地附会上某种关系。
为什么王熙凤“不情愿”地见刘姥姥?如果你作为一个会给别人添麻烦的角色去结识一个人,你凭借这样的社会地位能够在他人心中有一席之位吗?
回归到刘姥姥进大观园觅求生计的本质,只要王熙凤一开口,便会解决刘姥姥当下的经济窘况,当然,这种“施舍”的多与少完全在于王熙凤的心情。居高临下者必然有自我的衡量。
当然,《红楼梦》中与刘姥姥关系结合最为紧密的便是王熙凤了,包括到后来巧姐与板儿的姻缘,都让王熙凤与刘姥姥挂钩。这二人的关系来往不难看出其实是一种强者与弱者的力量对比:譬如王熙凤在水月庵中弄权害死一对有情人,这种力量的悬殊下反映的其实是强者与弱者的对比,强者(王熙凤)依靠地位和金钱就可以翻云覆雨,搅动整个社会的局势,而弱者命如草芥,只能任人践踏。而弱者的生死,完全在于强者的心情。
02
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刘姥姥抱着报恩之心向荣国府送农产品,不巧投了王熙凤和贾母的眼缘,之后刘姥姥被邀参加宴会,在宴会之上,荣国府的人其实是拿刘姥姥当作“玩物”取乐,刘姥姥的没见过大世面以及乡下人固有的憨厚朴实,被当作这些人取笑逗乐的媒介,她们“摆弄”刘姥姥,刘姥姥装疯卖傻尽出丑态并惹出笑话连连。
包括在这里,刘姥姥提出了两点疑惑:富贵人家为什么要用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为什么要用上好的纱帘糊窗子。其实这种疑惑反映的是富贵人家与贫寒人家的经济矛盾,并且这种经济的悬殊表面看似刘姥姥不理解,其实是刘姥姥对奢靡生活的一种唾弃与不满。从经济矛盾这个小孔窥视,不难看出在这里真正的矛盾是富者与弱者的一种力量分化。
其实刘姥姥不算《红楼梦》的关键人物,但曹雪芹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很形象。为什么刘姥姥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能够看出阶级的分化?首先,刘姥姥是完全没有接触过大观园那种生活的,她进大观园,更像是一出笑话。然后,贾府的人对待刘姥姥的态度,不是出于同情,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找乐子。最后,如果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不是投了王熙凤和贾母的眼缘,她断没有参加宴会的机会,更不会有机会在贾府多待几个时日。
为什么刘姥姥的行为让诸位大观园的姑娘看起来如此滑稽?为什么《围城》中方鸿渐要坐二等舱回国?大观园姑娘对于刘姥姥的笑不只是“取笑”,是对她没见过世面的“嘲笑”;方鸿渐坐二等舱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留学生的体面,所以很多时候,你所处的阶级还会给你赚足面子,它给了你跳脱某一种圈子的证明,所以,王熙凤重权在握可以贪污可以间接杀人,跳脱一种圈子,也多了无限的可能性。
03
我一直认为这个社会是存在阶级分化的,或许很多人不想承认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免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但是其实当今这种阶级分化是很明显的,你若想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唯有对某个阶级具有一定的认知,并具备攀爬的能力。
类似这种阶级分化:像大学教师,自由的在大学授课,课下写写论文开个辅导班,月收入就可以过万,而类似于普通家庭学生的父母,他们只有付出一天的劳动力才能得到一天的实际工资,而绝大多数父母的压力不仅仅是供养一个大学生上学。
暂且不论在物质上的差异,其实在实际生活中,物质造成的人的格局也有很大差别,譬如一个工地打工仔不会了解一些政治家的生活,不会认同他们所吹捧的一些理论,更不会明白他们所高谈阔论的那些信仰。正如刘姥姥虽然接地气,她虽然了解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不易,但他不会明白富贵人家为什么要用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用上好的纱帘糊窗子,她更不会了解那些贵族人家奢靡的生活习惯。
阶级分化不仅仅改变的是认知格局,还局限着人脉关系网,她就像是机器的一个零件的破损贻误了整个机器运转,我不否认阶级分化的存在,但我更倾向于将这种分化转化为一个人向上攀爬的动力,不满足于现在的阶级状况,从而对某个阶级有一定认知,并锻造自己不断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