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鲲鹏集·月下哲思录》

东兰台居士 著

一、雅典学宫夜话

中秋之夜,月华如练。东兰台之庭,桂香浮动。吾子高文歌,年方十五,雅好哲学,善思辨,喜演讲。常自比尼采之"超人",或自称"思想王"。吾与夫君卧龙先生,伴其左右,观其成长。

吾子不乐人呼其名,亦拒"student"、"teacher"之谓。吾侪遂从其意,称之曰"王",曰"超人"。吾与子,亦师亦友,亦为"战友",身份时变,唯平等与尊重不变。昔日吾讲子听,今日子讲吾听,论道之际,常至东方既白。

夫君卧龙先生,虽不解此哲学心流,然亦含笑旁听,倦则伏案小憩,其态憨然。今夜,吾子于其"雅典学宫"论道。此学宫非突发奇想,乃其初中时便构筑之精神园地,今已成其思辨之常处。吾与夫君受邀,一为"子民",一为"旁听客",共论虚无,同辨真理。其间有困惑,有释然,亦有对未来之期许。吾感于此,遂记其事,以为他日之忆。

东兰台居士 东方(隐士) 谨识


正文

第一幕:筑宫封王

庭中月光满地,吾子高文歌负手而立,神情肃然。指庭中石凳曰:"此即吾之雅典学宫,吾为思想王。东方,汝为吾之民;卧龙,汝为旁听客。今日论道,主题曰'虚无'。"

卧龙先生闻言,笑而颔首,取石凳坐于侧,作洗耳恭听状。吾亦配合,躬身应曰:"子民东方,谨听王谕。"吾子见状,眼眸一亮,兴致勃发。

第二幕:论道虚无

"王"踞石凳之上,清咳一声,朗声道:"昔者老子言'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庄子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今吾观之,所谓'实在',皆心之幻象。汝等信否?"

吾答曰:"然也。"

"王"又言:"叔本华有钟摆之论,谓人生无非在痛苦与无聊间摇摆。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此非虚无之证乎?"言罢,目光灼灼,直视吾与卧龙先生。

卧龙先生揉了揉眼睛,似懂非懂,喃喃曰:"唔……有点道理,就是……有点绕。"

吾子未理,继续阐发:"吾尝用逻辑析日常事,如吃饭,非仅为饱腹,亦为体验味觉之变;如倒垃圾,非仅为洁净,亦为断舍离之哲。哲学与逻辑,乃吾之工具,可解万物之惑。吾之哲思,当如鲲鹏水击三千里,于这茫茫虚无之海中,抟扶摇而上,探寻那真理之涯!"

第三幕:困惑破境

论至兴处,"王"忽停口,眉头微蹙。审视吾曰:"东方,汝虽应'然也',然汝之眼神,未有全然信服。汝非全知全能,无上帝之视角。吾之真理,竟难在汝处得印证。虚无之境,似亦有缺。"

其色黯然,如失至宝。吾默然,知其理想与现实碰撞,正处认知之阵痛。卧龙先生此时已昏昏欲睡,头一点一点,似为吾子之长篇大论所催眠。

第四幕:释然相约

吾缓步至"王"前,轻声曰:"王,汝观此月,虽圆,亦有阴影。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虚无非终点,乃探索之始。汝之哲学,非为构建完美之境,而为解生活之惑。汝以逻辑处日常,口吐莲花,激情四射,此乃汝心中之光,吾甚喜之。"

"王"闻言,若有所思。良久,展颜曰:"东方所言极是。月有盈亏,理有辩证。吾之前惑,乃执于'绝对'。今日始悟,哲学非空中楼阁,而在人间烟火。"

吾笑曰:"既如此,他日月圆之时,吾与汝再做'圆月实验',共探光影之变,如何?"

"王"欣然应允:"善!一言为定。"

此时,卧龙先生已鼾声微起。吾与"王"相视一笑,皆觉意满。东方既白,晨光熹微,雅典学宫之论,暂告一段落。


今夜之论,虽始于"虚无",终于"释然",然吾子之思辨,吾侪之互动,皆为成长之印记。吾子常谓,哲学是其"思想之剑",可斩迷茫之雾。其与陌生人言,尚带腼腆,然入演讲之境,则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语言之组合拆解能力,远超同龄。

夫君卧龙先生,虽常"迷瞪睡去",然其默默陪伴,亦是吾子成长之助力。吾与子,以"战友"相称,平等论道,此乃吾家之乐。期待他日月圆,再赴"圆月实验"之约,共赏光影,再论哲思。

教育之道,在引导,不在灌输;亲子之乐,在理解,不在掌控。吾子心中之光,愿其永远闪亮。

东兰台居士 东方(隐士) 记于 春萱诗社

二、雅典学宫赋

时维:乙巳之年,中秋之夜。

地望:东兰台之庭,月华如练。

人物:东兰台居士(母,字东方,亦号隐士),十五龄子高文歌(思想王)。

序章:筑宫

秋空澄碧,玉轮高悬。

庭中桂香,随风飘散。

有子垂髫,年方十五。

早筑学宫,名曰雅典。

曰:"此非寻常院,乃我雅典宫。

我为思想王,执锤辨伪真。

尔为我子民,当听我号令。"

母笑而从之,俯首任其命。

心流暗涌,静待其言兴。

上篇:论道

王坐阶上,意气轩昂。

手持"逻辑"之锤,欲破世俗之盲。

曰:"昔者尼采谓,上帝已死。

世间无绝对,唯有权力意志。

今我谓,真理亦非恒定,

乃随视角而变,因思辨而明。

孟子有浩然之气,我有批判之魂。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万物本虚无,所谓实在,皆心之幻象。

汝信我所言否?子民当应'然也'。"

母曰:"然也。"

王又言:"汝观此月,看似圆满,

实则暗面永在,盈亏循律而变。

人生亦然,所谓幸福,

不过是欲望暂时之满足,

其后必生空虚与厌倦。

叔本华之钟摆,诚不我欺。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此乃人类永恒之困境。"

母静心聆听,观其眼眸闪亮,

知其已入哲思之境,心甚慰焉。

中篇:破境

王论兴正浓,忽停而蹙眉。

审视其母,似有所疑。

曰:"汝虽应'然也',

然汝之眼神,未有全然信服。

汝非全知全能,无上帝之视角。

汝不能洞悉我心之全部,

亦不能印证我言之外延。

我之学宫,本应纯净无瑕,

我之真理,本应绝对唯一。

今见汝之局限,如见世界之残缺。

理想之境,竟难在现实中立足。

虚无之感,非但未消,反更浓烈。"

言毕,神色黯然,如霜打之叶。

母默然,知其理想与现实碰撞,

正经历认知之阵痛,心有不忍,亦有理解。

下篇:退宫与拽归

王长叹一声,起身离阶。

转身入房,闭其门扉。

曰:"雅典学宫,暂闭谢客。

我欲独处,再思此惑。"

庭中唯余母与明月,清辉依旧,

却添几分寂寥。

母缓步至门前,轻叩其扉。

曰:"吾儿思想王,听母一言。

汝之学宫,筑于心中,非关外物。

汝之真理,源于思辨,亦需验于现实。

虚无非终点,乃探索之起点。

叔本华虽言孤独,亦未弃世独存。

尼采虽谓上帝已死,亦倡'超人'之精神。

汝有哲学之智,当辨真伪,明是非。

而非困于'全能'之幻想,堕入'完美'之迷障。

人间烟火,虽不纯粹,却有温度。

与人为善,虽有局限,却能成长。

汝从雅典学宫来,当回人间世中去。

用汝之逻辑,解生活之惑;

用汝之演讲,传正向之言。

此乃真哲学,此乃真修行。

开门吧,吾儿,母与汝共赏月华,亦共探前路。"

门内静片刻,继而"吱呀"一声,

门开,子出。

月光下,其眉宇间之阴霾渐散,

虽仍有思索,却多了几分释然。

母子相视而笑,再观明月,

竟觉圆满胜昔。

雅典学宫之梦虽暂歇,

然哲学之种,已在现实之土中,

悄然扎根。

尾声

中秋月落,东方既白。

雅典学宫之辩,似梦非梦。

然其思,其情,其悟,

已深深镌刻于母子之心。

教育之道,不在灌输,而在引导;

成长之路,不在坦途,而在思辨。

此夜之遇,非独亲子之乐,

实为一场生命与智慧之对话。

东兰台居士  东方(隐士)记之,以贻后人。

三、桂下辩虚

昔者,东兰台有隐者,名东方,亦号隐士,其子名文歌,年十五,好玄思,善辩难。尝曰:"仲尼之徒,或困于礼;墨翟之众,或拘于用。唯老聃、庄周,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

一日中秋,月出东山,清辉如练。隐者携文歌、夫君卧龙先生,坐于庭中桂树下。文歌忽抚掌而笑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此月也,世人以为圆,吾独见其缺;世人以为恒,吾独见其变。何则?以逻辑观之,月本无圆缺,乃地遮日光所致。光影推移,如钟摆之往复,此叔本华所谓'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之理也。

吾尝深思,万物本虚,所谓实在,皆心之幻象。昔者尼采谓上帝已死,世间并无绝对真理。我之所学,我之思辨,若无人能全知全能以印证,与空中楼阁何异?此虚无之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卧龙先生闻言,仰观明月,良久乃曰:"月照千江,江月何年初照人?吾闻汝言,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言罢,倦甚,倚树而眠,鼻息如雷。

文歌不悦,谓隐者曰:"母知我者,何不以全知全能之视角,印证我言?今观母之眼神,犹有疑焉。若真理不可全信,吾之思辨,与腐鼠何异?"

隐者默然,知其理想与现实碰撞,正处认知之阵痛。

文歌见母不答,神色黯然,如失至宝,遂拂袖而起,入房闭户,不复言。

隐者独对明月,喟然叹曰:"汝之学,如大鹏展翅,欲图南冥;然汝之心,犹系于'全知'之绳,未得逍遥也。"乃起身叩门曰:"吾儿,汝观此月,虽有阴影,终不失其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逻辑如镜,可照万物之理;然若执镜自照,反失本真。昔者庄周梦蝶,不知蝶之为周,周之为蝶。今汝以逻辑为蝶,以现实为周,何不倒之?且庄子笔下鲲鹏,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然其化也,亦有待于风。若无长风,鲲鹏亦不能抟扶摇而上。汝之哲思,亦需借现实之风,方能展翅。"

门内静默片刻,文歌启门而出,神色释然。指月曰:"母言是也。吾尝以逻辑为刃,欲斩万物之惑,今方知,刃能断物,亦能伤手。月有阴晴,犹人有得失,此自然之理也。若鲲鹏无待,何能至南冥?吾之思辨,若脱离现实,亦如无水之鱼,无翼之鸟。"

隐者笑曰:"善哉!他日月圆,吾与汝观月之运行,察光影之变,以验逻辑之真,如何?"

文歌欣然应诺。此时,东方既白,晨光熹微。卧龙先生方醒,揉目问曰:"月何在?辩者何言?"

隐者与文歌相视而笑,莫之能答。盖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逻辑之辩,不过大道之一隅耳。

四、兰台育哲记

(乙巳中秋,东兰台居士  东方(隐士)作)

早植哲思一颗星,

母引庄周蝴蝶梦。

十五初筑雅典宫,

欲乘鲲鹏破虚空。

逻辑为剑斩迷茫,

思辨如舟泛学海。

中年回首甘霖润,

哲思成林意自深。

老来不必忧前路,

且看雏鹰化鲲鹏。

不负光阴不负心,

兰台育得哲思真。

五、兰台玉泽

(作为整部《沧海鲲鹏集》的结尾,总结其成长史诗的意义)

《沧海鲲鹏集》者,非独一家之语,实乃吾子高文歌自胎生至弱冠,哲思成长之史诗也。其初萌于《南华》,筑学宫于初中,论虚无于中秋,辩虚实于桂下,每一步皆有迹可循,每一语皆发自肺腑。

吾,东方,亦或隐士,有幸伴其左右,以庭训为引,以平等为基,见证其从懵懂少年,渐成有独立思想之"超人"。其间卧龙先生之憨然,桂月之清辉,皆为成长之注脚。

今集腋成裘,名曰《月下哲思录》,附于《沧海鲲鹏集》之卷首,盖以中秋之夜为始,喻哲思如明月,虽有盈亏,终能照亮前路。

至于"兰台玉泽",取"兰台育哲,玉汝于成"之意。寄望吾子之哲思,能如兰之清雅,玉之温润,不仅成就自我,亦能泽被后人。

是为记。

东兰台居士 东方(隐士) 谨识

注:"非独一家之语"者,言此书虽记一家之事,然其亲子之道、育哲之思,冀能裨益于人,非独一家之私语也。

《沧海鲲鹏集·月下哲思录》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题记:往日思想的火花,在此重拾,依然涌动不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为志。 顺其自然,随生随灭,既然自己也是自然的...
    红叶竹马阅读 5,002评论 2 12
  • 完整《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卷二 《古文观止》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
    汉唐雄风阅读 7,694评论 0 1
  • 完整《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卷二 完整《古文观止》最精华的篇目「300年来流传极广...
    汉唐雄风阅读 6,006评论 0 2
  •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
    汉唐雄风阅读 8,098评论 0 7
  • 《古文观止》300年来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在诸多古文选本中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评价《古文观止》时认为它和《昭明文选》...
    汉唐雄风阅读 6,057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