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爱着她媚人容貌,
把一片痴心呈献给仇讎;
朱丽叶恋着他风流才调,
甘愿被香饵钓上了金钩;
只恨解不开的世仇宿怨,
这段山海深情向谁申诉?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因其知名度以及故事的悲壮色彩常被误认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其实不然。
我们都知道,莎翁的四大悲剧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哈姆雷特》。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虽然有一个惨烈的结局,但他们的爱情本身却并不可悲。所以,这部剧被美其名曰乐观主义悲剧,亦为悲喜剧。
相传,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中有原型存在,发生在1303年意大利的维洛那城。16世纪初叶,意大利人据此写了一则短篇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脉络便初现端倪。约1595年,莎士比亚根据小说创作了这部剧作,流传至今。
该剧讲述的是维洛那名城中的两家门第相当的贵族,因累世宿怨新争不断,即便是两家的亲戚,亦或仆人在街头遇见都能引发争斗,拔剑相向。而在他们的一双儿女之间却产生了举世罕见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他们一见钟情,不仅勇敢面对家族仇恨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且不惜为此舍弃性命。
最终,他们的牺牲化解了两个家庭长久的宿怨,爱情的惨烈换来家族的安宁。这对勇敢而无辜的年轻人,也因此成为家族罪恶的赎罪羔羊,以生死相随的爱情,演绎了道德上的胜利。
故事脉络
蒙太古家族和凯普莱特家族两仇敌同为维洛那城的名门望族,罗密欧是蒙太古家的儿子,故事最初,罗密欧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姑娘罗瑟琳,正处于为情所困的折磨当中,他的朋友班伏里奥便劝导他去参加凯普莱特家的宴会,以认识别的女孩来摆脱当下的烦恼。罗密欧于是和朋友戴上面具混了进去,但他的目的和朋友的并不相同,他之所以去是为了再次亲眼目睹罗瑟琳大放光彩。
然而不曾想,宴会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直到事后彼此才知道对方身份。宴会结束后,罗密欧不舍离去,便翻墙来到朱丽叶的窗下,刚好听到朱丽叶深情呼唤着罗密欧的名字,独自叹息。可见二人已心心相印,便开始了互诉衷肠。
第二天清晨,罗密欧去求神父帮忙,而朱丽叶也在上午九点钟差奶妈去见罗密欧,罗密欧将自己的计划告之于奶妈,让朱丽叶下午假装去神父的寺院忏悔,实际上他们将在那里举行婚礼。
然而,就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罗密欧和朋友班伏里奥、迈丘西奥在街上遇到凯普莱特的侄儿提伯尔特,提伯尔特向罗密欧发出挑衅,迈丘西奥与其发生争执,两人持剑互斗。罗密欧念在和凯普莱特家刚刚建立的亲戚情分,左右阻拦,不料迈丘西奥还是中剑身亡。罗密欧为了替朋友报仇,杀了提伯尔特。
于是,罗密欧被放逐出境,走之前与朱丽叶度过预示着离别的新婚之夜。第二天清早罗密欧前脚刚走,朱丽叶的父母便前来逼婚,让她三日后嫁给巴里斯伯爵。走投无路之时,神父给了朱丽叶佯装死去的迷药,欲将婚礼变葬礼,然后遣人去密告罗密欧,要其事后前来墓地接应。
谁知,罗密欧在神父的信件到来之前得知朱丽叶死去的消息,便秘密回城,在墓地杀了巴里斯伯爵后,服毒死在朱丽叶的怀里。随即,手拿铁锄的神父赶到,朱丽叶这时苏醒过来,而亲王的巡丁正往这边赶来,神父欲带朱丽叶离开,可朱丽叶不走,以罗密欧身上的剑自刎身亡。
接着,亲王、蒙太古、凯普莱特等人物依次出场,神父将真相告之众人,于是,眼望着着巨大的惩罚,仇人两家握手言和。
千古绝唱的爱情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因着他们的以死殉情而名传千古,而很显然,他们爱情的悲剧源于两个家庭间的累世宿怨。故事中没有提及他们的仇恨源于何时何事,只是让我们看到当下的械斗愈演愈烈。
无疑,最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是幸运的,他们爱上了同样爱自己的人,并且不顾横亘在眼前的障碍,顺利结合。然而,不幸却接踵而至。因为他们不曾想到,仇恨不但不可能因着他们的结合而在短瞬间消失,反而愈加不可收拾。紧跟其来的迈丘西奥和提伯尔特的死就是证明。
两个血性青年的死,使得刚刚结为夫妻的他们被迫面临生的别离,而接下来父亲不顾女儿意愿的紧迫的逼婚,又造成他们在生的别离之后,感受着永久失去所爱之人的痛苦。于是,对爱的忠诚和信仰在生离死别间演绎到极致。
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偶然式的情节突变,让读者甚至没有喘息的机会,令人唏嘘,令人哀叹。
人的尊严、人格独立、个性的解放、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忠贞,是这个故事的闪光点。而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身上,则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敢于面对隔在两家之间势不两立的森严堡垒、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哪怕丢弃难以割舍的骨肉情深,继而再面临生死的考验,也要为心中的爱去拼搏,去斗争。
然而,当时的社会现状却让他们不得不成为这一场斗争的牺牲品,因为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旧思想统治不会被轻易动摇。以当时境况,他们的爱情势必不得善终,反倒是他们的共同赴死成就了他们的追求,升华了他们的爱情。
我想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啊,这世间伟大的情种,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同样也是流传千年的爱情绝唱,同样也有真人原型,同样也是一段爱情悲剧。
梁山伯曾与祝英台同窗三年,求学期间二人情投意合,形影不离。祝英台内心暗暗爱慕梁山伯,无奈他不知她是女儿身。祝英台曾几次暗示,都因梁山伯的木讷不知其意而无果。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去拜访时才知道三年的同窗好友竟是女红妆,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过度郁闷而死。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坟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开裂,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
好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悲剧源于古老中国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根本。再者,它还源于当时社会男女身份地位的悬殊。祝英台女扮男装后方可读书的现实,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自开始就注定了阴差阳错。
由古时生生死死的恋爱,思索当下朝三暮四的情感
纵观以上两个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其结局都是以死而求全。可见,在古老的年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个人都无法脱离强大的现实而求得一己自由。
那么,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呢?制度开放,个性解放,自由奔放,却是难得一见如古人那般坚不可摧的情感了。
在如今的露水情缘、一夜情,以及当下年轻人的闪婚、闪离中,处处可见拿情感、婚姻当儿戏的情况。中学生偷食禁果、大学生公然同居,成年人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婚外情、滥情、朝三暮四的现象也早已屡见不鲜……
所有耳闻目睹的一切让人不禁自问: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
其实,毋庸置疑,我们自然是向往山盟海誓、忠贞不渝的爱情,单看影视剧作和文学作品中能引起人们感动的地方即可。然而,在人们日常的表现上却全然不是那回事。是现实让我们失望了吗?还是我们心中的愿景已经脱离现实?
要知道,婚姻不是故事,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就像我们平日里打卡上班努力工作一样,婚姻同样需要付出心血与热情才得以升温和维系。在感情中,你给予我真诚,我还赠于你信任,你总是包容我,我便越来越善解人意。爱是相互的,憎恨更是。
只希望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相亲相爱共伴一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侣和夫妻,这样才不枉我们千百年来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牛郎织女”故事的推崇和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