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醒来也没看到男嘉宾的信息,一阵空虚和惊恐历史循环般袭来。因为在这种场景下的循环我已经身经百战,自然很清楚本质的卡点在哪。
于是,打开GPT寻求情绪价值。在输入框内敲下:“你是一个心理咨询师,请给我建议。我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和妈妈说话,她有自己的情绪和忙碌的事情,就完全不理会我不给我回应,我猜测是这样一次次的体验让我非常寻求别人给我正反馈,特别是如果我发信息别人不理我我就会感到崩溃和自我怀疑,但这种需求其实往往是要求对方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注。”
人工智能优雅回复如下:
你的观察很深刻,小时候的经历确实可以在成年后影响我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这种寻求正反馈和强烈关注的需求可能源于你在儿时未能得到足够的情感回应。在成年后,这可能表现为对他人的高度依赖和对他们的回应过于敏感。为了处理这种情感需求,你可以考虑以下建议:
1. 自我意识:意识到这种需求的存在是第一步。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明白它们的根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这些情感。
2. 冥想和自我关注:你已经提到在通过冥想提升认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继续坚持这个做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情感需求,减少对外部反馈的依赖。
3. 沟通技巧: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但也要理解别人可能有不同的方式来回应。沟通可以帮助你建立更健康的关系,但不要期望对方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注你。
4. 自我价值感: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完全依赖于他人的反馈。培养内在的自尊和自信,明白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外部认可。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感需求对你的生活造成严重困扰,考虑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他们可以提供更具体的支持和建议。
记住,处理这些情感需求需要时间和努力,但通过逐步培养更健康的情感模式,你可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同时提升自我满足感。
再往后其实就是放松技巧之类的问题。昨晚我敏感症发作的时候,想到人的肉体若和灵魂相对应,那精神是不是头脑层面,对应的是心灵?身心灵三者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呢?
假期在家修整3天其实一如往常并不能正确放松休息好,而前两日密集出门社交约会,这本身是快乐的。由于我现在真正开启“有什么要什么,给什么拿什么”不再作的生活模式,会保持联系的关系都是能滋养自体的,即认识的朋友都是能让我学到或带给我快乐的——这点是以前我的头脑层面想不到的,而那么多生活的认知升级无非就在于这些思维方式吧,换个说法叫转念。
惊恐症可能关联焦虑症,一瞬间对自我存在和价值的缺失感。虽然事实就是自我意识的卡点,一如我在清醒理智时懂得的这都和他人无关。而独立个体真的不能够拉入一层寄生关系去强加,或者说这种饮鸩止渴的状态犹如浮萍,因为不可控所以脆弱。一切终将回到自己的应对策略,而应对策略是基于自己的三观原则评判体系——对我来说,一个三十多岁的普通人,一个曾经拒绝迈出步伐彻底放下过去的“永恒少年”,终于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直面和认识现实。这么记叙下来,有种过生日——一年一度诞生日的欣喜充实感。
感受到自己开始往前,其实也是在人际交往中慢慢对比察觉的。比如能在别人情绪宣泄的时候保持自持——想来冷静也是一个结果状态,而不是能直接靠强压的设置。是有一个过程然后自己就能冷静处理。岸见一郎《被拒绝的勇气》照旧治愈到我,说到幸福一直存在,成功是一个过程。说起空虚,作者的理解也很启发我:
“空虚之所以会袭来,是因为你当时没能集中思想。娱乐也好工作也罢,都一样。包括对于死亡的问题在内,都是你因为未知的事情而不安。若是你思想集中的话,就不会去考虑未来的事情了。”
我想到,我的惊恐症背后最大的恐惧不就是这种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