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阿匪
汪峰老师终于如愿以偿地发了新歌。
从《那年我五岁》将近11分钟的时长里就能够看出这是一首对汪峰来说意义重大的心血之作。
只是b初听第一段副歌,隐隐觉得有些耳熟……
那年我五岁 /爸爸对我说
学一点东西 /否则你会一事无成
那年我五岁 /爸爸对我说
学一点东西 /否则你会一事无成
接着…
那年我十五岁 /爸爸对我说
去交些朋友 /否则你会孤独寂寞
好了,听到这里,“make yourself some friends or you will be lonely”的旋律条件反射地飘到了我脑海里。
然后我颤巍巍地去翻了汪峰老师的微博……哦,果不其然。
这首歌的灵感源自Lukas Graham乐队16年的“白金单曲”《7 years》。
最有争议的这句歌词原句是“Once I was seven years old /my momma told me go /make yourself some friends or you'll be lonely”
其实歌词上的雷同若说是照搬,我更愿解读为汪峰对《7 years》这首歌深刻的共鸣。一位华语乐坛一流摇滚歌手,20年前就写过《我真的需要》这样的作品,为了避免“抄袭”的质疑大可以大笔改掉,但他写下了这样的歌词。或许在汪峰的十五岁那年,他的爸爸确曾对他说过“去交些朋友,别让自己孤独寂寞”的话。
虽然除了歌词和结构上的雷同,二者的旋律千差万别。但不得不说,《7 years》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恰好在于歌词和结构,以成长线为内容的循环式结构配合抓耳的旋律,支撑起了这首歌强大的记忆点,而汪峰恰恰借鉴了这两点最鲜明的特色,使得《7 years》先入为主的感觉太强烈,听时难免出戏,落下“生搬硬套”的印象也是可想而知。
听《7 years》时,脑海里会跟随这首歌闪现一路快进的回忆和对未来茫然的设想,听一首歌就好像过完了一辈子,年华老去的苍凉感和时间的紧迫感一同袭来,这种代入感是《那年我五岁》缺少的,后者更像是一部汪峰个人成长的自传,听完我更了解了汪峰这个人,却于自身难有共鸣。汪峰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首《那年我五岁》,的确,但这种共鸣感是独立的,而《7 years》给人的感受则是融会贯通的。
《那年我五岁》听一遍,这首歌的亮点会完全被《7 years》的光芒掩盖,但第三遍第四遍,当你开始认真听辨那些前奏间奏尾奏,每段乐器和结构的变化,你就能听进歌里层层递进的情绪。
歌曲开篇拿老旧收音机里播放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做引子,1974年这句“小小竹排江中游……”红遍大街小巷时汪峰只三岁,“那时我还是个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在楼下玩耍”,从一开始就定下了怀旧的基调。
这首歌里每个成长阶段都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主歌用阴郁的小调地道出人生的坎坷经历,副歌部分则用亮堂的大调阐述父母的告诫,不同的叙事角度、大小调的切换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情绪——任性和理智,幼稚和成熟,怅然和关怀,感性和理性,泾渭分明。
时光荏苒,当我终于“明白了他曾叮咛的”,生命的主题曲终于奏成了敞亮的大调,原来那些年的幼稚、任性、感性、怅然都是为了今日“长大”的这一刻。
这是一个音乐人认真审视自己艺术生涯的作品,虽有珠玉在前,《那年我五岁》仍是诚恳而动人的佳作。
若是听到最后颇有些乏,婴孩的一声“爸爸”“妈妈”也许会让你精神一震,那是汪峰难得一见的铁汉柔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