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高考结束的假期里。在父亲的推荐下,我第一次捧起了《红楼梦》。在当时的我看起来,这是一部非常繁文缛节、琐碎不堪的家庭伦理剧。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介绍四大名著时,对《红楼梦》的评价是封建家庭包办婚姻对年轻人爱情的摧残。所以在我最初的印象里,只不过是类似于巴金的《家》系列或张恨水的《金粉世家》一类的书罢了。
第一次读《红楼梦》的目的,是应付差事,只是想尽快读完这本我唯一没读过的四大名著,了解书的内容,记住书的情节和基本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阅读也是走马观花式的,就好比一个饿着肚子只是想吃一顿饱饭的孩子,却被父母带去参加了一次仪式隆重的满汉全席大餐。每每看到大段骈体文出现,介绍人物或景物的时候,一如我看西游和水浒,我都选择快进,掠过此段文字。因此,全本读过之后,我能回忆起来的文章精华就寥寥无几。犹如那个饿肚子的孩子,在大餐之后,能给他留下深刻影响的,也只有他爱吃的几道小菜罢了。
大学毕业工作以后,再次捧起曹公的《红楼梦》,其情形便大不相同。这时候,我已经知道了曹雪芹坎坷的一生,也知道他一生呕心沥血也未能够完成这本书。以至于多个版本的八十回后,都是别人续就。这时候二读《红楼梦》,就宛如品尝一道原汁原味儿的京味儿点心,看着精美,吃着甜糯,回味无穷。尤其对其中的大量诗词特别在意,特别喜欢。何为才子书?曹雪芹即便不写这本书,就凭这些诗词,也足以让他与纳兰齐名。
另外我也开始关注书中的各种风俗习惯的描写。通过作者事无巨细的详尽描述,仿佛让你真正的置身于清代达官贵人的大家庭里,了解到他们的语言、他们的饮食、他们的生活起居、他们的社交活动以及所有的生活细节。这时候我才理解,如此详尽的生活描述,对后人了解数百年前的历史是多么的可贵,如此说来,《红楼梦》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其高超的文学意义。
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其实人性是没有历史感的,大观园里的是是非非,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即便是今天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比如凤姐这个人,贪财苛刻,好大喜功,但又擅会逢迎权贵,在大观园里风生水起,只手遮天。这样的人,即便是在今天社会,无论官场还是企业管理层,依然可以长袖善舞左右逢源。曹雪芹能把官场高手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自然是对其中关窍早已了然于心。那么,他自己怎么可能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呢?不是不能为,应是不屑为。读懂这些,你才能为曹雪芹的品格高洁肃然起敬。
人过四十,到了与曹雪芹写书时差不多的年纪,也有了一定的生活感悟。这时候找到了最全的《脂批石头记》来看,其滋味儿已完全不同。关于脂砚斋,红学界本就意见不统一,有的说是曹雪芹的叔叔,也有说是他的红粉知己史湘云,我通篇看下来,觉着脂砚斋并不是一个人,应该是数人共用脂砚斋来批注此书。不管脂砚斋是谁,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与曹雪芹是同时代的人,也是曹雪芹的身边人,对曹家发生的事情多多少少都有了解,也是同情曹雪芹遭遇的一批人。因此,他们的批注对我们了解曹雪芹写书时的心境,对我们读懂这本书帮助很大。
第三次读《红楼梦》,才真真正正体会到了作者开篇的那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义。你恐怕很难想象,一个中年大叔,捧着一部《脂批石头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我不是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流泪,而是为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感所感动,就好比脂砚斋所批的:这是如何的如椽大笔,才能够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强压抑胸中的万般情感,只用聊聊数字一带而过。你如果能够理解到作者写书时口不能言、情不能宣、情感压抑到胸口要爆炸的情形,相信你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涕泗横流,不能自己了。
这次读《脂批》,我读得特别慢,前后迁延有一年多时间。一方面,没有大块的时间来通读;另一方面,有时候情感起伏剧烈,无法继续阅读,不得不放下来一段时间。再者,仔细读下来经常要前后翻阅,才能理解作者的精心布局。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曹雪芹对故事的演绎,决然是小说大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此书因直接映射到清廷宫闱以及官僚系统,出来就被列为禁书。其实作者自然知道为上者讳的缘故,在写书过程中,大量的挪借隐喻,避人耳目,但依然未能通过官审。防民口如防火,这是中国特色的舆情监管,自古如是。这种痛苦是只有经历过一不小心就会因言获罪,不能够直抒胸臆的人,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