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个名叫《柴火》的电影,是一个贪欲之火的故事。
手巧灵活的父亲正一点点的把木头削成一个小风车,这是儿子最喜欢的玩具了,他站起身来到婴儿床旁,用小风车哄里面的孩子开心。可小宝宝直接把两片扇叶吃掉,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木匠宠溺的笑了。
他们俩住在一片荒漠中,父亲是个木头人,儿子则是金属人,而且胸口有个小火炉,所以为了维持生命,他必须吃木头。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男孩越长越大,而家里的家具也越来越少,看到什么就吃什么,后来直接啃屋顶了,虽然父亲可以修补房子,但完全跟不上儿子的进食速度,这个家已经满目疮痍了,可男孩还是在一直吃吃吃,最后啃断了柱子,导致整间木屋彻底崩塌。
所幸的是两个人都没有什么大碍,可看着这一片废墟,父亲感到了莫名的挫败感不想搭理儿子,无力的坐在一边,而男孩也很无奈,或许是为了活下来吧,但他真的控制不了自己的食欲。不久后雷声大作,雨滴在父亲的脸上他忽然惊醒,看着眼前的小风车,那是儿子小时候留下来的玩具,可四周却没了他的身影,马上就要下大暴雨了,就在远处的岩石上正闪烁着微弱的红光,父亲心急如焚,连忙赶了过去。
可一切都晚了,男孩站在悬崖边一动不动,胸口正冒着烟,里面的小火炉完全被大雨浇灭了,父亲抱着他,心理充满了内疚和悲伤,或许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这雨来的快,走的也快。父亲轻轻地把儿子放在岩石上,让他拿着最喜欢的小风车,可没想到,吹来的风,让风车转动父亲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捣鼓半天,把小小的风车安装在儿子的胸口上,伴随着风,齿轮轻轻转动。男孩奇迹般的活了过来父子两相拥在一起,即将迎来他们的新生活。
这个结局比我想想中的好很多了,至少不是父亲牺牲自己,让男孩的火炉烧的更旺。
宠溺和放纵并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反倒会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根本学不会什么叫懂事,索取和回报应该是对等的,如果不去压制住内心的“贪欲之火”,就永远无法理解“感恩”的含义。
2015年,江苏南京的一位14岁的女孩当街对自己的父亲拳打脚踢,父亲一直没有还手,也没有生气。
2017年,只因为妈妈不让玩手机,广州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便暴跳如雷,连续像妈妈飞踹5脚。
看到这样的新闻着实是让人感叹,这真的是十几岁的孩子做出的事情吗?这些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对父母拳打脚踢,那他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并不是这些孩子坏的彻底,而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他们的溺爱,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当父母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时,暴力可能是他们最简单的发泄方式。
读过教育学的人都知道孟子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性善论”,而荀子提出的观点是“性恶论”。这两个观点看似对立,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自后天的教育。
所以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重中之重的方式。每一个成长的宝宝都是一株幼小的树苗,父母作为孩子的人生第一导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修剪歪掉的树杈。
成功的父母应该是“授人以渔”,教会孩子学会独立,养成良好的品质;而不是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过分的溺爱只会毁掉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