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终其一生都在疗愈童年。 ——阿德勒
这或许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感受。人真的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后天的影响,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和环境。就像书中所说,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你走不走运。
“儿童自我状态”
对抗愤怒的方式。苍鹭与蛤蟆的对话,通过交谈,在第四章中展开,由蛤蟆与河鼠、鼹鼠和獾交谈,而蛤蟆朋友的态度让他很愤怒,他却表现出顺从隐忍。而这一潜意识做出的应激反应,作者称之为“儿童自我状态”,也就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或者一生气就自然而然表现的对抗外接的方式。这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这些基本情感(喜怒哀乐)逐渐发展演变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并影响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某些特定的场合,有一些和小时候一样的感受并做出相似的行为。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自然型儿童”状态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表达情感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真”,有喜怒哀乐,害怕,恐惧等,而随着与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情感也变得丰富起来,你表达出“笑”后,外界对你的反映可能会引发你之后的“哭”或者“害怕”或者“愤怒”。小时候自然状态表达之后做出的连锁状态称之为适应型儿童状态,而在这一过程中,塑造我们后续状态的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接触到的群体,我们的家庭,他们对我们后续的性格和行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小时候,你绊倒了会哭,父母骂你,慢慢地你知道绊倒后哭父母会骂我,你再也不敢在绊倒之后哭了,长大后,你受了委屈遇到挫折受挫了,你心里很难受,可是你会想哭,因为你已经养成条件反射,遇到挫折失败哭了会挨骂,只能默默咽下泪水。还有很多类似的小事,都在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后来的情感习惯,比如你小时候穿上漂亮的裙子很开心,你的家人会真好看你很满足,听到别人的夸奖你更快乐,引发你因为别人的夸奖而产生的的后续情感开心快乐,这就是“适应型儿童”状态。因为,父母(或家人)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人,我们最开始从父母(或家人)那里学到待人接物的方法,遇事后的行为态度,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性格。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幼儿园的小孩做出无礼的举动旁边的家长会对此做出怎样的回应。我们也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确实是这样,家人总是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或耳濡目染或言传身教,一点点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也塑造着我们的性格。类似的还有很多,总而言之,我们小时候会从与家人和外界接触的伙伴的相处中获得经验,并发展出一套行为形成一套生存策略,并影响余生。这就是我们性格的雏形
“父母自我状态”
书中第九章开始介绍“父母自我状态”,出于此种状态,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家人。像小时候父母对我们一样,对待周围的朋友,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看法,传达给别人,让别人认同接受并教育别人。
“成人状态”
“成人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用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只有我们处在“成人状态”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而进入“成人状态”是我们自己要主动进入的,外人无法驱使,这需要我们自己有强大的意识,不要轻易进入“儿童状态”或“父母状态”,也就是要做情绪的主人。
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冲动是魔鬼”,凡事三思而后行,不管是“父母自我状态”还是“儿童自我状态”都是我们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一以贯之的习惯,要改变有点困难,但是也不是不可以,要经过后天的训练。我们可以多读书,读些历史传记,看些故事小说,又或者是心理学著作,等等,来刻意的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我们也可以多多接触身边的一些自己想成为的人的生活习惯,慢慢的就会受到影响,也会渐渐的改变自己的性情。我国有句古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所以,生活中,多接触些,想成为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我们后天也是可以有些许变化的。最重要的是要不断的学习,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的一句经世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父母家庭是我们性格行为养成的第一场所,而后续的社会才是历练我们真正的舞台,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思考带着批判性的思维模式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那应该就是在进步的,在向成熟靠近的。可能,将来有一天,我们也会对身边别人的可笑行为会心一笑,然后,心里默默说“这不就是三岁小孩才会干的事么”,面对周围人对我们可能也会有一些情绪化的举动,我们会成熟的用“成人状态”的处理方法应对,而他们的行为就好像在如来手心里来来回回打闹的孙悟空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也有小情绪,此时的小情绪就是孙悟空,在扰乱着我们的内心,往往会影响我们做出正常的决定,以至于做错决策而后悔莫及。所以,就算是无法决定先天的影响,我们也要通过后天的训练通过【思考】通过【大脑】,做情绪的主人,做自己的如来佛,而不受手心内孙悟空的影响。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那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了我们的底层架构。而我们的人生就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我不好,你好”。处于这个象限内的人,往往自卑,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低人一等,表现的就是自卑不自信,对别人更友善,认为是生活的受害者,往往忽略开心的事,只记住了不快乐和伤心的事,他们记忆中的人生都是一部不幸的倒霉史,PLOM(可怜弱小的我)。
“我好,你不好”。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别人都很差劲。对别人高标准严要求,并命令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
“我好,你也好”。不管我们最初处于那种象限,而这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象限。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优缺点,同时善待他人。首先要与内心真实的自己和解,了解自己懂自己爱自己;然后,培养共情能力,拥有一颗“同理心”,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