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是给自己提醒的两句话,一个问题的两方面:**
1、孩子不能推,推也推不动。而且推的话,不进反退,有害无利。动力不是推出来的,是生命力量自己生发出来的。
2、我也不能退(缩),我要坚持学习给自己提升充电,让心中有真爱有能量,能看见、接住和承托孩子,站在她前面,和她同行。
3、我也可以是个****<u>习惯性肯定、凡事都能看到正面、对孩子温和、让孩子安心、且不让孩子扫兴</u>****的、不推不退的妈妈”。
一、为啥不能推(孩子)
这是过去八个多月(2020年5月15接触到郁金香)或者说一年多来我们母女关系的大致体现。
每次周期,从陷入冰点到慢慢缓和、逐渐升温、趋于正常、然后比较亲密,再一下子“翻脸”骤降至冰点,最长持续一个半月,最短一周。最关键的是,每次都是关系比较好的时候突然“出事”,从亲密到仇亲。请假在家调整的四个多月,这个周期没超过两周。我那时感觉好像有魔咒一样,怎么都突破不了两周。无论我是每天记录、划线、数数,等等,都没超过。
我后来觉得这可能其实是我自己的心理周期,就是从意识到错误(有觉知)、到修正和有意识地正确执行、到看到情况好转下意识地思想放松进而回到过去的模式(试图去推她),就是一有好转就放松,好了伤疤忘了疼,每到亲密阶段情况(就忘了界限,就去推)就急转直下。学的东西还是零碎散乱,浮在表面,没有真正理解和内化到心里,没有沉淀固化为一个稳定的新的心智模式。所以,状态上上下下,关系好好坏坏,情况反反复复,始终原地踏步,八个多月没有质的提升。
关于“推”,上周春暖花开老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描述,我自己理解为这样:
人生就像在爬山,现在这个阶段,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体力、准备的资源、行进过程等等)很快地上去了,其他人各有自己的节奏。而我们在这个阶段,因为各种原因,累了,伤了,爬不动了,硬拖硬拉也走不动了,不停下来休息不行了。
那么在不得不停下来或者停下来之后又重新开始走的这个阶段,应该怎么做呢?
是安心地停下来,好好地休息补养,顺便看看周围的风景,重新规划调整节奏,滋养身心蓄积能量,为重新启程做好准备,并且在重新启程后也不追不赶,坚持自己的节奏;
还是孩子一边休息,家长一边站着,做出随时开拔的架势:“好了吗?休息这会行了吧?够了吧?该走了吧?再不走来不及了。好了,快点吧,刚才休息就耽误时间了……”
前者能起到真的休养生息补养能量的作用,后者或许只是休了个寂寞,孩子不仅没有得到休息调养,可能还被催促滋扰得不胜其烦、烦上加烦、变本加厉、雪上加霜。而且任何事情都有“耐药性”,反反复复几次,效果越来越差。
我们前面每一个亲密期后面必定跟着一个垂直下降的冰点期,就是因为我的推。我一看状况好转,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就开始推,而一推就毁,“屡试不爽”。不管是外显的直接的推,还是隐蔽的心里的推,只要有这个“点”,有这个言行、意图甚至意念,就必然出事。
前阶段,每次我感觉到自己心里波动、摇摆、动荡,我就特别不安,特别坐不住,忍又没忍住要去“推”,但是肯定,一推就毁,等到孩子从本来状态最好的时候经过我一推立马变成最低,这时候我心里也不动荡了,也不纠结了。(可见影响自己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应对是:“给给给,笔给你,你来做。”“来来来,你不放心就坐我跟前,不然在我四周都装上监控!”“你什么意思?”“所以你想表达什么?”“所以呢?”“我有自己的安排。”“你不是说你不催吗?”“你不说了不问吗?”“以前吃个饭要问作业做完了吗,看个电影也问作业做完了吗,出个门也问作业做完了吗……,现在又来了是吧?……”“……”
不催不推,她可能会晚一点、慢一点(而且这个“晚”“慢”也只是我自己的标准。),但是我催我推,她可能就直接停下了。为了让她早或快半小时一小时,她可能会因此停下一两天,而且信任骤降。何苦呢?
为什么不能推?因为孩子能量还没到。她复学上学一定是出于“动力”去做的,她有这个动力就一定会去做,绝不是在“推动下”完成的。如果能量还没达到,动力还没达到,推(无论是对任务还是对时间)也是推不动的。现阶段的“推”不仅没用,而且有害,适得其反。有的人或许适合推,有的人却只适合给充电、然后等,耐心等就行了。等一会,再等一会。行动可能就在下一分钟。(而且不要一直盯着,过度关注。)
人人天生都有向好的需求,尤其是对社会公认的事件,也都自然有个“公认性”。当她能量达到,她自然会去追求。在能量还没达到的时候,该做的是保持和保护好现有动力,而绝不是去破坏。
上周,我无意中在群里提起自己有“语音焦虑”,能不语音就不语音,,所以共修两次都没发言。有家长说这么好的交流的机会,为什么不参加呢?你要改变了。——就是这“你要改变”四个字,让我一下子有点不舒服,我感到有点压力和压迫感,就是有觉得“被推”。
然后辅导老师也给出了指点:你要去觉知你这种“不敢发言”的背后,在恐惧什么?这个模式怎么形成的?旧有的模式过去一定曾经让你受益,不是说它错,但是现在肯定是不适合了,那就不要再抱持这个模式了。要去改变。
我一个理智的成年人,对于相对陌生的朋友客观的一句话几个字,一段阐述,都感觉到被推、不舒服、有压力,何况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被推被比较被衡量被评判……等等恶劣环境中呢?由此可见,被推,不抗拒才怪呢!
(当然,我是能反思能接受知道忠言逆耳的更理智的成年人,参加学习是我主动的需求。在一瞬间感到不舒服、有压力、被推之后,我转念一想,也对哈~如果还坚持旧模式,那我来这里干嘛呢?然后我就主动地觉得,对,要改掉这一点。为了对抗我这个“语音发言恐惧”,我花了一天时间整理,想确定我能发言什么内容?提前把我想说的全都写下来,大不了我到时候直接对着念。然后第一时间进去,先把这个发言的“任务”完成了,下面我才能安心地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按照编号,我要第15个发言的话,那前面14个我会一直处于紧张忐忑之中。——下一次我想我也能。由此我也学到了:对于这种其实不算大的“小问题”,看见它,面对它,不要逃避、绕着走,而是去解决它。)
(这一年,我①去掉了自以为的“能熬夜不能早起”的标签/贴上了我也能早睡我也能早起的标签/能早起真是增加了很多自由、②改掉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执念/不能改变只因没到生死存亡的时刻/发现其实我也可以不生气不阴郁,我也可以心态阳光平和凡事正面看/正面这一点还在进行中,不生气的感觉太好了、③改变了从小一度被帖的三棍子打不出一个PI的性格内向/闷/不会说话的标签/我发现我现在和谁都能聊几句,内向和不会聊天其实是两码事、④现在我也可以克服语音恐惧/不敢语音其实是一种不自信)
另外,很多道理我早就模模糊糊知道,我都还没做到,孩子不也一样吗?
为什么我的没做到只是没做到而不是思想态度的问题/也有思想没真正重视的原因,而孩子的没做到却总被认为是思想问题、态度问题而大家批判和被推呢?
我因为陌生网友一句话都感到压力,孩子天天在我密集的话语中得感到多少压抑和被否定?
所以,不能推!
同样,我因为领导同事一句肯定,我都会高兴好几天,因为家长群里一句肯定,也会觉得受到很大鼓舞,孩子凭啥不需要肯定鼓励呢?尤其我这个她很看中的至亲呢?我为啥要吝啬于对孩子的肯定鼓励呢?“我也可以是个****<u>习惯性肯定、凡事都能看到正面、对孩子温和、让孩子安心、且不让孩子扫兴</u>****的妈妈”——下一步我要给自己贴实这个标签。
上面都是显性的推,还有一种隐形的推,我前两天才get到。
就是那天中午回来,孩子说想再去湖边拍照,或者去卖场做手工,我本来说我原计划回家看书,因为我觉得现在有点累,而且我原本就想静下来看书,不然明天我们再去湖边吧。孩子说“明天我计划写作业”。我说:哦,那行那行,那今天去。——我这个其实是有故意夸张玩笑的成分,但是孩子捕捉到了,说:那你还是想让我做作业。——这是她的痛点,我犯了禁忌。
因为我不会在她说“我想写作业,你帮我打印”时,就推三阻四说等会,明天吧;然后在她说“我想去苏宁逛逛”时夸张开心地说“出去玩是吧,好的好的,马上”(除非在她起初状态极不好、我想带她出去时);正常情况下我的态度是相反。所以她get到了我这种区别心。
我也就get到:不仅不能显性的推,而且也不能隐形的推。就是,<u>不能表现出对不同事情的区别心,不仅不能表现,其实是根本就不应该有。</u>比如出去玩,我说累了,不想去;但是写作业我就马上积极支持,这其实就是隐形的推。我直接催促去学去写作业这个显然不行(现在在逐渐改变),但是我积极地支持(写作业)这个也是不行的。积极地支持,本质上还是推(就是企图心),只不过发起的不是我而已。
总而言之,言行态度都只是形式,重要的是言行之下是一颗什么样的心。尊重的、接纳的、允许的,还是企图去推、强行纳入自己预设的。
二、(我)为啥不能退
当然不能退。我这里是给自己明确、强化、洗脑。
这里的退,是指退缩、后退、松懈、放弃、胆怯、怀疑、沮丧、不耐烦、不支持、看不见、接不住,等等。
孩子小时候,每次我感觉她有要感冒生病的征兆(比如嗓子声音不对、额头温度不对)时,我就特别烦躁不耐烦,因为我一想到生病要跑医院,尤其要请假,我就一团愁云。特别特别愁,满腹愁绪,口有怨言。但是一旦确认孩子真生病了,在医院里看完了,接下来还有3-5天天天跑医院,我其实也就踏实了,接受了,安安心心带孩子挂水吃药,在家陪伴。
今年每次听到孩子提一个我意向外的想法或明显要出状况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啊~,又来了”“又给我出难题”“净想这些”……,忍不住想要按住、回绝或者逃避。我的心理容纳度和承受度都特别窄弱,容错率比较小,“怕失控”“怕出事”。
现在这段时间孩子对我认可度提升,基本没有仇亲情绪了(前面每个周期都伴随着仇亲-靠近-接受-亲密-再仇亲-再靠近-再接受-再亲密……等循环),我不准确地判断,现在这阶段比较微妙(尤其这个寒假,每天朝夕相处的时间太多),孩子应该是对我既愿意靠近又不敢放心相信,既想相信又不能确信,不断试探、考验、“索爱”求证明、自我保护的纠结阶段。我的每一次自相矛盾、迟疑、退缩,都是对她的否定,把她推开。
这时候我更不能退,要自己有能量,不要“怕麻烦”“怕出事”,问题来了面对就行了。重要的是能看见她真实的需要和目的,能接住。
写着写着有点累,这部分有点烂尾了。
##记录个“不能推”“不推才能好”的实例吧。
最近孩子对起床时间自己有意识,连续三次给我留条让我早上几点叫她。我就给拍下来了。孩子问我为什么拍,然后我说“为了提醒我自己学会知足,并且让我自己明白:不催不安排,你自己对几点起床也心里有数”。
今天(2021年1月31日)去试了吉他课,决定明天接着去。但是一起去的同学,人家昨天就开始了,而且我们今天也去晚了一会,这样相当于我们少了一次多的课,我就惦记着明天早去给补上(想着一次的学费不能亏了~,而且又有了企图心,想让她多去学练)。所以今晚和她说,明天几点起,几点到那。我说了我的意向,但孩子说了自己的计划(比我说的晚1小时),这时我本该说“好的,知道了。”但是我就有点想“推”(又越了界限),结果孩子说:既然这样,你早上拍时间(孩子给我留的条)干嘛呢?!你不是说你不催不安排我也有数吗?!
对,我又忘了!!
然后我就赶紧圆回来,说我这不是和你确认一下,我明天好提前做准备嘛!那我知道了,就按你的安排。
后来孩子做完英语作业,拿给我让我给对着批改,同时她去背诵录音,回来自己在群里打卡——这是快一年甚至一年半以来,第一次主动把作业给我看,曾经我瞅一眼她的废纸都会认为我想窥探。后来她翻阅群里老师的要求和其他同学的作业,检查自己有无遗漏,而且看到老师的提醒,又回去对照了一下(有同学理解错了,她专门又去理解了一下老师布置作业的措词),并且主动让我听听她的录音,看看她发的图片(清晰又简洁)。——我不催不问,她自己安排得好好的,啥都没忘,也没有晚。
然后坐沙发上,拿手机和平板找歌,在吉他上练习扒音,磕磕巴巴把曲子部分弹了下来,喊我欣赏。我盘腿坐在另一侧的沙发上,小狗坐在我旁边,孩子在对面弹吉他给我们俩听。弹了好几遍,说了好几遍one more time。
——这个场景我当时很想定格,如果我刚才为了让她明天多学/多练那么1小时,贪这1小时的“便宜”(不吃这小时学时的“亏”),而去安排、去要求、去推,她一生气,啥也不做了,哪有现在的好时光?
她想学想弹想练习的心,是我推出来的吗??不是啊!!
是这被要求(可能没有任何效率)的1小时重要,还是她被尊重因而激发出的这个兴趣、主动性、内动力重要??
我经常告诉她,要分清事情轻重缓急,这不就是吗?
##再记录个“我不能退”的实例。
同样发生在这两天。昨天下午,外出回来后,孩子本来问我自己有什么安排(知道先尊重我),我说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她说还想去大概2km外的公园拍照或者去卖场做手工,我一听,第一反应是“啊~还出门”,就说本来有点累,想在家看书,但也转而答应了一会出门。——但孩子认为我说累,说“本来”,其实就等同于拒绝,或者最起码不是那么情愿,或者积极——她觉得我的态度有点勉为其难的意思,一下子觉得没意思,很扫兴,然后她就决定不出门了,但是这个情绪就低落下来,不高兴。大概2小时。
——我既然迟早会答应她,那就应该直接高高兴兴地让她不必有任何心理压力的答应,而不是做出这种一开始不同意、转而又同意的让孩子觉得我勉为其难、觉得自己好像给我增加了麻烦的架势。
今天回来后,孩子提到自己房间没有足够放书的地方,想把衣柜里长时间不用的被子厚衣服等移出来,或者和我换房间,但她更倾向于前一做法。我一听,第一反应是“这是个大工程,真麻烦”“拿出来放哪啊,放外面乱糟糟的”“她这样,房间的收纳功能就没充分利用”等等,下意识就“想按住”“想拒绝”,然后孩子很不高兴。
我又有点生发出去,说我如果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被分割得很碎片的话,我就感觉不是我了,就特别不舒服,觉得被悬空被占用,心累(就是我对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感,需求比较高)——说人话,其实就是隐隐地抱怨孩子占用了我的时间和空间。
孩子生气进屋了(大概3小时)。
后来我想通了,同意甚至我更想交换房间,孩子觉得自己的建议被拒绝,自己的想法被“替换”,甚至到最后我又回到她最初的提议,觉得她的想法也可以时,她也不心动了。
折腾了一大圈,最后都是回到原点,想通了孩子的需求并且同意,但是这一番折腾,把她的兴致给搞没了,让她感觉我的同意不是因为她的想法,我不是因为认同她的需要而同意的,而是因为我想通了,我想同意才同意的。就好像,无论同意不同意,都是基于我自己,而不是她。
就是有一个“控制权”“选择权”的问题,孩子感觉自己的决定权选择权被剥夺,觉得还是我在掌控。
其实是我自己反应慢半拍,我的第一反应总是下意识地“自保”“怕麻烦”“怕出事”“怕多事”,然后给出的是不够热情不积极,或者有迟疑,有回避,有拒绝。
总而言之,就是面对孩子的需求,不是迎头接住,而是先后退,先推出去,再去想,而不是有意识地先接受,再去理解。
解决这个问题,我感觉就是我要牢记这句话“我不能退”,因为这些非原则性问题,到最后还是我想通,折腾一番想通再答应,不如一开始就痛痛快快答应孩子。
至于时间,其实孩子也占用不了多少,一天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我都是“自由的”。她现在愿意“占用”,愿意让我带她外出,愿意让我参与她的事务,应该求之不得才对,用不着非得在她需要的时候别别扭扭强调我要独处要自由(而其他时间却其实荒废),我完全可以有AB计划,灵活安排。
至于空间,她想要更多自由空间放她的书或其他物品,想来我房间睡,也是合理需求。想整理自己书籍用品,是我一贯主张的做法;想和我靠近,是信任我/最起码不烦我的表现,我为什么非要再把她推开,非要强调所谓的我需要“个人空间”?得不到时说想要,如我所愿了却又推开。我这不是矫情吗?况且,即便由着她放,又能占用多少空间呢?我不正好践行物品断舍离吗?
时空的自由不在于外显的形式,在于内心的安定。随时随地5-10分钟的观呼吸即是时间独处。吾心安处是吾乡,心里安静即是空间独处(否则心里乱糟糟的,给个别墅或者孩子离开,也仍然是杂满~)。
事情出来总归要面对,不如第一时间就直接积极面对。东西再好,迟疑的给,就不香了。
我推,等于把她否定。我退,等于把她推远。不推不退,才可一路同行,也无风雨也无晴。
总是这样纠结,其实不好。想得多,做到的少。知行知行,我总是要通过分解动作先理解知(也不是一步到位),再通过不停试错的行和知结合起来,最后才能知行合一,形成行为模式。
上周在学校门口,默听别的家长聊天(我总是喜欢听),感觉人家似乎没有这些理论、纠结,好像也不用心理学,不用自我劝服,就是很自然的,一种很朴素的生活观,自然而然就做对了,而不是我这样做啥事总要有个理由,有个说服,有个支撑,然后自己总结出的还总是忘。但这是我的特质吧,至少目前是这样。我连学车都要记笔记,别人是教练说完演示完,等待的时候聊天,然后上车就能开。我是不能被打扰,教练说完要赶紧记下来,然后要把教练说的在脑子里反复过一遍,分解动作-连贯动作预演一遍,甚至要上网去查看汽车离合刹车等动图去理解远离。然后上车发现:哎不熟练,又忘了~,然后给自己编顺口溜,把步骤串起来。我需要给我照着头脑里的预演实际模拟一下,试一下,再开一下的时间。然后才会一遍更比一遍熟练。
这个就是给我自己洗脑强化的顺口溜(发现错的再更新),先分解动作,再连贯动作,最后才能一气呵成,不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