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的好。虽然父母嘴上说着别人家的还好,但是事实上,父母心里其实觉得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
以下内容选自《怪诞行为学》一书
你也许会问:“难道就没有某些领域——例如科学研究——可以使人们把客观真相作为判断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在这些领域,人类偏好自己见解的弱点就发挥不了太大影响了?”
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我很希望对你表明,对自己的见解情有独钟这种倾向在纯粹、客观的科学领域绝不存在。说到底,我们愿意把科学家想象成只注重证据和数据的人,他们摒弃一切傲慢与偏见,以知识进步为己任,为了共同目标而齐心协力。如果真是这样当然再好不过,不过现实并非如此,从事科学研究的是你我一样的凡人,他们也受到那个每小时20瓦的装置(大脑)和各种偏见(诸如对自己创造的偏爱)的局限。
在科学领域里,“孩子是自己的好”这个偏见被戏称为牙刷理论——就是说人人都想要牙刷,人人都需要牙刷,人人都有牙刷,但谁也不想用别人的牙刷。
“别忙,”你可能争辩说,“科学家高度依恋自己的理论绝不是坏事。不管怎么样,这可以激励他们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和地下室里,夜以继日、成年累月地进行单调乏味的艰苦工作。”不错,“孩子是自己的好”能产生高度的参与意识,并引导人们无怨无悔地坚持自己的(或者他们认为是自己的)信念和创意。
你可能也会猜到,“孩子是自己的好”也会有黑暗的一面。我们来举一个著名的例子,关于一位名人如何沉湎于自己的见解不能自拔,由此所付出的代价。查克里-肖尔在《聪明人为什么干傻事》——书里描述了电灯的发明者托马斯-爱迪生在直流电问题上跌的大跟头。一个叫尼古椅死刑的人叫威廉-克姆勒,他被活活地绑在电椅上慢慢烤熟。这当然不是爱迪生最荣耀的一刻,但作为交流电危险的可怕展示却很有成效。尽管爱迪生费尽心机加以阻挠,交流电最终还是占据了统治地位。
爱迪生所犯的愚蠢错误还表明,如果人们过度沉湎于自己的见解会导致多么不幸的后果,因为,尽管交流电有危险,但它同时拥有巨大的潜力,会给世界提供动力。幸运的是,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对自己见解的非理性依恋很少能发展到如爱迪生那么严重。
当然,“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负面后果绝不仅限于几个人。企业一般都倾向于围绕自己的理念、语言、决策程序,以及产品创建创业文化。企业人员为这种文化力量所包容,自然地接受并认为本单位产生的创意比外人的,或外单位的更有用、更重要。
如果我们考虑到团队文化是“孩子是自己的好”心态的重要成分,就可以从各行各业,各个公司内部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流行的缩略语追溯到这种倾向(例如,ICGM代表“创新客户关系管理”,KPI代表“重要性能指标”,OPR代表“他人资源”,QSC代表“质量、服务、清洁”,GAAP代表“公认会计原则”,SAAS代表“软件即服务”,TCO代表“总体拥有成本”,等等)。缩略语赋予的是某种秘密、内部文化,它是人们交流观念的简捷方式。缩略语增加了人们对观念的重要程度的认识,同时又可以把外来的观念排斥在圈内人士之外。
缩略语倒不是特别有害,但是,如果企业沉湎于自己的神话,只是陕隘地以自我为中心,问题就来了。例如索尼公司,它保持着一连串的非常成功的发明纪录——半导体收音机、随身听、三枪显像管等。经历了长时间的成功,索尼喝下了自己“酷爱”的饮料;“如果不是索尼公司自己的发明,他们根本不屑一顾。”詹姆斯-索罗斯基写道。索尼的首席执行官霍华德-斯特林格爵士本人曾承认,索尼的工程技术人员患有严重的、极其有害的“孩子是自己的好”综合征。甚至竞争对手引入了下一代产品,诸如苹果iPod播放器和微软Xbox游戏机,这些产品销售火暴,索尼的技术人员还是不相信这些外来的创意比自己的好。他们失去了发展MP3播放器和平板电视的机会,却投入很大的力量开发一些不对路的产品,例如索尼照相机,最终由于与人们普遍使用的电脑存储器不兼容而难以打开销路。
以上内容选自《怪诞行为学》一书
总结:其实人都是存在着自我偏见的,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嘴上怎样说,心里都是最大程度的肯定自己。就像以前风靡全球的万能充一样,就算再牛逼,也抵不过市场的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