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年大家都知道,大致四年一闰,具体办法就是在2月份加上一天,即2月29日,使得全年为366天。大家也常常听说闰秒,闰秒又是怎么回事呢?
(1)
闰秒,是指为保持协调世界时接近于世界时时刻,由国际计量局统一规定在年底或年中(也可能在季末)对协调世界时增加或减少1秒的调整。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长期变慢性(主要由潮汐摩擦引起的),会使世界时(民用时)和原子时之间相差超过到±0.9秒时,就把协调世界时向前拨1秒(负闰秒,最后一分钟为59秒)或向后拨1秒(正闰秒,最后一分钟为61秒); 闰秒一般加在公历年末或公历六月末。
目前,全球已经进行了27次闰秒,均为正闰秒。最近一次闰秒在北京时间2017年1月1日7时59分59秒(时钟显示07:59:60)出现。这也是本世纪的第五次闰秒。
事实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一种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的“世界时”,另一种是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的“原子时”。前者因地球自转速率缓慢变化而不稳定,后者相对稳定不变。自1958年人类启动原子时以来,两种时间尺度以各自的速率向前奔跑,两者的偏差也在不断加大。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以一种协调的时间作为人类所使用的时间,这就是“协调世界时”,它是用原子时稳定的速率,而时刻上逼近世界时,当协调世界时与原子时的偏差超过0.9秒时,给予协调世界时一个整秒的调整,这就产生了闰秒。
从47年前原子时诞生至今,我们人类的脚步一直快过地球。一直是人类在‘等’地球,至今已累计34秒了,由于地球自转有长期减慢的趋势,所以通常情况下,每过一至两年,就需要‘闰秒’一次,且一直是增加1秒。
“闰秒”的规律基本上是“三年两闰”,但也不一定,比如,2006年元旦发生的“闰秒”与1999年时隔7年,这说明地球自转的速度在这7年比原先有所加快。受潮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不均匀,而自转速率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1秒会在何时出现。闰秒是一个全球行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根据监测,对全球发布公告,一般在格林尼治时间12月31日的最后1秒实施“闰秒”。由于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提早8小时,因此中国时钟将通过以下方式同步“拨慢”:7时59分59秒——7时59分60秒——8时00分00秒。“通常情况下,时间是从7时59分59秒直接到8点整的。但在闰秒时,早晨7时59分59秒之后,显示器还将出现“60”。
授时中心会将“闰秒”信息通过授时系统发播出去,高精度时间需求部门通过专用定时接收机接收无线电信时号,就会自动进行“闰秒”。
虽然只是小小的1秒,但对人类的意义非同小可,如果“全球罢工”——国际上都不调整时间,按照以往的记录的偏差结果预测,大约5000年左右,人类使用的时间就会和自然时间有1个小时的误差,“那时,习惯了的烈日当头不再是正午12点,而是出现在下午1点。如果单个国家单独拒绝‘闰秒’,一些高精度的系统就无法和世界衔接,比如小到股票交易,大到卫星上天,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蝴蝶效应”。不要小看这“滴嗒”一秒。专家说,普通人并不在意自己的手表快一点或慢一点,但对航天、电子通信、全球定位系统等领域而言,几十亿分之一秒的误差也可能导致重大问题。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当卫星上天时,监测系统上1秒的误差将直接导致无法定位卫星位置。
对于航天、军事的影响:一秒钟飞船已飞过8公里
增加的这“一秒”,对于一些特殊行业来说,足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地球转了那么多年,误差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不设法校准,那么所有的当日都有可能变成昨日。
专家表示,对于航空航天和军事、潜水、电力部门等科研单位,一秒钟的误差足以引起系列影响。
比如在航天领域,飞船1秒钟就要飞将近8公里的路程,要是差了这1秒,误差可就大了:飞船轨道可能偏移,飞船着陆地点可能差上十万八千里,更糟糕的是飞船的安全会受到巨大的威胁。再比如,网络通信上,协调世界时被用在很多互联网标准中,像网络时间协议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出现1秒的误差,全世界那么多台电脑一下子都乱了套。
另外,电网故障的维修、电网与电网之间的并网,都需要使用精密时间,如果出了1秒钟的误差,甚至有可能是整张电网的停电甚至崩溃。
1秒钟其实也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证券交易、银行转账等过程中完全不能忽视1秒的重要性。“例如,汇率变动的时间单位介于秒和毫秒之间,1秒之内,汇率可以跳动好几次;而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很多时候分秒必争,而争的往往就是短暂的1秒。
(2)
闰秒频率
自1985至2013的世界时与原子时之差(秒),多少年会闰秒?要根据地球自转速度而定。
对闰秒不了解的朋友可能会问,这个闰秒是不是有固定的添加频率?比如说,从2008年到2012年相隔四年再次添加一秒,那么这个四年是不是闰秒的添加频率?对此,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解释,闰秒的添加频率是不固定的,有时一年添加两次闰秒,有时7年添加一次闰秒,而这一次添加闰秒的时间是4年,如此“漂浮不定”,这个频率到底如何计算?
地球的转速越来越慢,相比几亿年之前,慢了很多。据估算,每过35000年左右,地球上一天的长度就会增长1秒钟。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均匀的圆形,而是椭圆形。
大家都知道,椭圆形的轨道有两个焦点,而太阳只处于其中一个,根据开普勒定律,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地球在相等的时间里走过的轨道的长度其实是不一样的,这造成地球离太阳的距离总是变化的,而地球离太阳的远近,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从而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其次,地球本身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近似梨形的扁球体,内里的物质不均匀,造成其转动过程中的不规律性。第三,地球的地轴与太阳之间有个角度,是“歪着脖子”转动,因为这个夹角,太阳会产生一种想要纠正它的拉力,想使其垂直转动,但实际上并不可能,地球会产生一种反拉力,使得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像陀螺一样转动,在每年都会产生岁差,虽然看似可以忽略,但是每两万六千年,这个误差就有一圈。
专家表示,因为潮汐作用的影响,地球的转速正越来越慢,为了调整我们的计时时间和“地球时间”的差异,会有增添闰秒的现象,从1972年开始,每一次,都是增加闰秒,没有减少闰秒,因为减少一秒,就是得让地球转动变快需要巨大的能量,我们地球上发生的地震、海啸都不足以产生“秒”一级的能量。
本文参考: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百度百科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