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
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
早上刷群信息,在葛叔分享得到的课程中,有这样一节课程的标题吸引了我,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
凡人皆有一死,凡人皆需侍奉(Valar Morghulis,valar dohaeris.)——《权力的游戏》
这就是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人都会死,在亲人死亡之前,我们要努力帮他减少痛苦、接纳死亡。这同时也是在缓解我们的悲伤。
以上是课程中熊太行老师的观点。
权力的游戏,这部剧我没有看过,对于这段来自于权力游戏的经典台词,我说说自己的理解。
凡人皆有一死,讲的很明白,无需解释,善恶美丑,皆有一死。
凡人皆需侍奉 ,侍奉:
1.侍候,奉养(长辈或者显贵)
2.侍候,服侍
3.虔诚的致力于
4.信仰
以上是我百度,关于侍奉的含义。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侍奉,每个人都需要侍奉,不管他的地位如何?
我理解的侍奉,是充满敬畏的奉养。我印象中最初听这个词是一位基督教的朋友说起这个词,侍奉主耶稣,让我感觉这个词很神圣,让我充满敬畏。
熊太行老师在这节课里面提到,人应该在哪里离开?
1.医院
这是现在比较主流的一种方式。
2.家中
这是重病者喜欢的一种离世方式。
3.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根本核心是帮助即将离开的人认罪悔改最终灵魂得救,因此除宗教信仰之外,其他方式的关怀都仅仅停留在身体和心理的关怀。这一阶段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 让生命“走”得温暖,走的有尊严。
关怀内容:
(一)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二)心关怀: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三)灵性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极乐世界等。
“临终关怀”: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常指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和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对无救治希望、存活期限不超过3到6个月的临终患者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对临终者家属提供身心慰藉和支持。
无力回天的病患不必仰赖医疗技术和大量财力被动地延续生命,而可以凭借基础治疗缓解身体不适作为保证,按照自我意愿度完剩余时光。
以上是我百度一部分专业的关于临终关怀的解释说明,还有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临终关怀这种姑息疗法,减轻病患的疼痛的同时,也是对病患家属的一种疗愈,但是在熊太行老师的课程讲解里面,更多的提及到金钱,我想他对这件事可能理解上有偏颇。
如果说,提高人民的福祉,那这个临终,是最贴近的一种人文关怀。
既然出生可以被善意真情对待,满目鲜花与掌声;谢幕的时候,同样也要被真心相待,也是要鲜花与掌声陪伴,还要些许的敬畏。
我现在回头想想,妈妈在当初生病时,我还不知道临终关怀这个概念。
我最初回到老家,陪妈妈同吃同住半年时间,跟妈妈睡在一张床上,白天也是陪着。
妈妈喜欢美,我就各种陪她开心,买漂亮衣服,给她做面膜,每天给她按摩……
现在想想,做的还不够,我不知道她内心究竟在想什么,至少给了物质和我以为的精神上的支撑,但是我不知道妈妈究竟追求的是什么?这让我现在还带着自责和遗憾。
原来一直以为自己像爸爸,家里面亲朋也这样说,但是妈妈临终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就是妈妈的缩小版。
之后回到宁波,我曾一度精神不振,后来机缘巧合,我加入了宁波一个志愿者组织,关于临终关怀的,平时最多的,就是去养老院,我主要负责理发,也通过跟老年人的接触,我从中找寻妈妈的影子。
有时真的会遇见与妈妈长相或是气质或是身材相似的,我就是多看几眼,在身边多流连一会儿,那种满足感,在那段时间于我,是一种治愈。
我的想法,你我他,都有临终那一天,可能急性疾病快速走完一生,可能因为慢性病,要拖一段时间,但不论怎样,从现在,我们善待自己最亲的人,别给自己留下遗憾。
生命,在生的那一时被善待,被欢呼,在临近终点,更要被善待,接受鼓掌。
那一刻,善待的是他人,最终,是你我被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