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我爱你,仅此而已
然而我爱你多些
就像我父亲爱我多些
事情只能如此
—纪伯伦《致孩子》
读无声告白,全文都是沉重和压抑,父母与孩子的话题,永远是话题也永远是问题。
莉迪亚死了,我想沉溺在水里的时候,她是解脱的,安静祥和的,在她短暂的一生中,应该没有那一刻是如此轻松吧,仿佛只在那一刻,她才做回了她自己,仅仅是她自己,不是母亲的希望的为了成为医生而努力的莉迪亚,也不是父亲希望的成为社交达人的莉迪亚。
她害怕失去母亲,所以对于母亲的所有问题,都回答“好的,妈妈”,不管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压抑和崩溃,她只会回答“好的,妈妈”。
成为医生是母亲的梦想,成为社交达人,是父亲的梦想。哥哥的梦想是离开家,去哈佛,妹妹的梦想是得到母亲的关注和拥抱。
莉迪亚的梦想呢?
她没有梦想了,不,她应该有梦想吧,她想说出一切,坦白一切,她不想成为医生,她的物理学的很差,她和同学的关系不好,她没有那些电话薄里的朋友,她不是一个社交达人。
但是她的梦想沉在了冰冷的湖底,她唯一的精神支柱—哥哥,要离开家去哈佛了。没有人能在她崩溃的日常中拉她一把了,她还没有做好坦白一切做回自己的准备,她的支柱就完全崩塌了,她能做的也只有沉于湖底,埋葬一切了吧。
当父母的爱成为负担,当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便不再是自己了。她或者他,只会是父母一个畸形的复制品。
他们希望孩子乖乖听话,听话,到底害了多少孩子?乖乖听安排,但是未来可期,那么多可能性,谁也无法预料。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但是,当父母告诉我们,我是为你好的时候,就在一点点的构建一个以爱为名的精神牢笼,一步步的把你囚禁在里面,砍掉你的枝丫,把你修剪成他们满意的形状。等到牢笼放不下了,你想偷偷的迈出去,愧疚和不安会把你淹没,然后你一次又一次的收回踏出的脚步,也许带着愤懑与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然后你再乖乖的缩回脚,你还是一个乖乖的听话的孩子,但是永远找不到自我,不,早就没了自我,你的未来刚好是父母希望的模样。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你想长成的模样。。。。。。
那么,你还记得当时到底想长成什么样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