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一直很努力,但总是看不到希望?
我问:你是怎么努力的?
她说:一年前决心改变自己。之后坚持每天早起,每周至少跑三天步、读一本书,订阅了三个得到专栏,报了很多网络课,重新开始学英语……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刚开始,确实感觉自己变化很大,但越往后坚持却越看不到希望……
我问:那你有什么产出吗?
她:……
这是一个典型的成长陷阱。
不仅是这位读者,很多人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扰:
做的每件事都很正确必要
每天忙碌不浪费一点时间
能持续投入,有长久耐心
但,就是看不到希望!
我曾经也在这个坑里常陷不起,直到我认清了一个问题。
如果你也有这种困扰,请务必往下看,认清这个问题能帮你省去数年的探索时间。
内向修炼和外向修炼
绝大多数人的改变都是这样开始的:
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进步,终有一天开始痛恨那个懒散、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自己,于是下定决心改变,开始早起、读书、跑步、健身、学外语、学编程、学投资……相信只要保持严格自律、勤奋耐心,就一定能够改变人生。
这个成长思路再正常不过了,对吧?
然而,但是,可是:这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认知!
大多数都人停留在这一层,没有继续深入思考,以致陷入了“很努力却看不到希望”的境地。
因为成长分为:内向修炼和外向修炼。
内向修炼:是指刻意投入对自身内部有直接作用或价值的成长活动,比如早起、跑步、健身、读书等;
外向修炼:是指刻意投入对外部世界有直接作用或价值的成长活动,比如外语、编程、画画、钢琴等。
换句话说:内向修炼就是培养习惯,外向修炼就是磨练技能。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就明白了,我们掉坑的原因就在于:过于投入内向修炼而忽略外向修炼,即重习惯轻技能!
不是吗?
我们每天早起、跑步、健身、读书,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忙碌得让自己都感动,然而这些活动都是内部循环,不直接对外产出的。
所以,你跑一辈子步、读一辈子书,那也只能成为一个身体更好、知识更多、情绪更平和的人,而不太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只有更多地投入外向修炼,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产出作品或价值,才能参与到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中去,才能被别人认可和需要,才能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而现实情况往往是:
我们一直在读书,却很少去实践或把心得写出来,形成文章让别人受益,更别说不断打磨自己的原创;
我们一直在练琴,却很少能用完整的曲子向别人表演,更别说打造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了;
我们一直在画画,却很少用作品去创造去展示,更别说收获粉丝的欣赏和点赞了……
如果光练习不产出或不能持续地产出足够优秀的作品,就无法形成对外价值,不被外界所需要,又如何能感受到成长的希望呢?
就像开篇时我问那位读者:那你有什么产出吗?
她就一时回答不上来了。
为什么我们喜欢内向修炼?
几乎所有人一开始都是这样的: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持续产出作品的意识。
打开朋友圈,随处可见各种努力、各种奋斗,而持续发布作品的总是寥寥无几。
普遍现象背后必有底层原因。
为什么人们天生喜欢内向修炼,而回避外向修炼呢?
答案很明显——培养习惯容易,打造技能难嘛!
说培养习惯容易,是因为它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可高可低、可紧可松。你可以锻炼一天,也可以锻炼一年,或者坚持锻炼一辈子,只要自己认可就行了,就像一场不用考试的学习。
说打造技能难,是因为它完全由外界的认可度来评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投入、怎么感动自己都没用,最终要看的,是你能否给别人持续提供有用的价值。
而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正是我们人类的自然天性,因为我们大脑中的“原始脑”远比“现代脑”强大,在缺少主动认知的情况下,我们会不经意地选择做那些更容易的事。
所以,缺乏深度认知的人会不自觉地执行人性中的默认选项——重习惯而轻技能,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现象会如此普遍了。
技能,一切都是技能!
认识到以上,我们就可以主动做出更深刻的选择——重技能辅习惯,即:刻意打磨技能至卓越,同时辅以习惯来支撑。
打造一门技能至卓越是很难的。
注意,我说的是“卓越”而不是“会了”,那种自娱自乐式的练习不能算作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技能必须要能对外产生价值,能被人认可或需要,如果暂时做不到,那也要争取每次形成一个最小可用的作品或产品。
你要练琴,那就练出点名堂来,如果暂时做不到,那就先达到在不看谱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弹奏十首曲子以便在各种场合下临机演奏,这也是你的产出,比起那些只练不演的人要强太多;
你要读书,那就读完后亲自去实践,并把心得写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分享给他人,这也是产出,比起那些只读不想不做不写的人要强太多;
你要画画,那就用画笔原创故事,形成故事画分享出去,如果暂时做不到,那就画和朋友们相关的东西并送给他们,他们肯定会喜欢你的作品,这比那些自娱自乐的练习要强太多;
你要学外语,那就直接去读原版书,或是直接去查阅外语文档,如果暂时做不到,那就用外语记录日志,把手机电脑的系统语言切换成外语,比成天背记单词要强太多。
磨练技能必须要有产出,即使刚开始并不完美,但只要持续打磨,你的产出就会变得越来越精细。
我自己在想清楚这个道理之后,对于打磨写作这项技能就没有敷衍过,坚持每周产出一篇深度思考是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以前我会看很多书,但从来不写,没有任何产出,结果就是:读过之后什么也记不住,无法积累读者和影响力,也看不到自己进步的轨迹,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
但现在,我能深刻地感受到深度学习带来的改变和收获,不仅是认知上、行动上,还有成果和影响力上。
当然这种打磨也会更加“艰辛和痛苦”。有时为了写好一个话题,要花很长时间找各种资料、要读很多的书、要持续在电脑前坐上三四个小时甚至一天、要反复打磨一段话的表述,有时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却没有任何进展……
每次都这样死磕,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原创。这比起只读不写的“纯学习”模式不知要“辛苦”多少倍,但最终这是值得的,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努力的希望!
有了产品意识之后,我甚至对内向修炼也会刻意限制。比如每次跑步的时候,我都要在热身之后,给自己测试一个3公里,秒表计时,每次都争取进步一点,今天的成绩是14分29秒。
回过头来说,培养习惯并非不重要。它虽然不直接产出,但却是支撑技能发展甚至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石。
但请一定记住:只有在技能卓越的情况下,良好的习惯才会大放异彩!
总结
1、成长分两类:内向修炼(培养习惯)和外向修炼(磨练技能);
2、内向修炼不直接产出,它由自己评定,是没有考试的学习,因此更容易,外向修炼需要有价值的产出,它由外界评定,所以更难;
3、人类天生喜欢做容易的事情,会不自觉地沉浸内向修炼而回避外向修炼;
4、主动选择“重技能辅习惯”的策略,争取每次形成一个最小可用的作品或产品。
愿我的读者从此能够内外兼修。
从今以后,凡事用作品说话,而不再用努力去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