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是皇帝的“刀把子”,对皇帝的心思揣摩最清楚,接到案子立刻派人来抓捕周亚夫。
周亚夫仍然表现得很硬气,说什么都不肯就范,当时就要用自杀的方式来对抗抓捕,幸好他老婆在旁边苦苦规劝,才勉强配合。
到了监狱,免不得一番审讯对质,周亚夫大声咆哮,又是矢口否认。
大理眼睛一瞪,惊堂木一拍,厉声责问道:
“你是老同志了,如此态度,难道你想造反不成?”
周亚夫一脸不屑,反问道:
“你休想血口喷人!老夫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能说是要造反呢?”
大理自知理亏,一下子语塞。
对付类似周亚夫这种人不能太讲道理了,因为这种人一般比较正派,越讲道理,越是正气凛然,让人无从下手。
旁边协助办案的,有一个狱吏,长期跟各种犯人打交道,坏得很,他对周亚夫的心理看得很清楚,在那里撇着嘴讥笑道:
“嘿嘿,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这句话忒气人了,明目张胆地加以陷害,睁眼说瞎话:
“你即使活着的时候不谋反,死了也会谋反!”
周亚夫闻听,气得满脸通红,浑身发抖,险些一口血给气吐出来,他咬牙切齿,闭目不语。
大理和狱吏得意地相视一笑,便令人将周亚夫带回牢房。
回到牢房,周亚夫越想越生气,为自证清白,他赌气拒绝进食。
就这样,连饿带气,五天后,吐血而死。
前面说过,汉初著名女相士许负曾经给周亚夫相过面,说他将来要饿死,现在果然应验。
有时候算命就这么神奇,让人不得不信。
听说周亚夫在监狱里饿死了,景帝刘启毫不心痛,不但没有表示慰问,还加封周亚夫的弟弟周坚为平曲侯,重新继承周勃的侯爵。
显然,这就是变相剥夺了周亚夫的侯爵。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回过头对比一下周亚夫和他老爸周勃的遭遇。
为了让文帝刘恒和景帝刘启能够安稳做皇帝,父子俩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都凭战功官居丞相,但最后却都因为性格耿直,被严厉整肃,晚节不保,进了监狱。
遭遇何其相似!
不同的是,周勃从监狱里出来了,得以安享晚年;而周亚夫却饿死狱中。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父子二人命运相似呢?
不用说,正是他们相似的性格。
俗话说:
“性格决定命运。”
这一点在周亚夫和老爸周勃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所以,当我们哀叹命运对自己不公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性格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就尽量注意完善,尤其是那些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
好了,关于周亚夫,我们就说到此为止。
周亚夫死了,他反对过的事,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应该办的事。
反对过什么事呢?
前面说过,周亚夫曾经以“无功”、“非刘”强烈反对给皇后王娡的哥哥王信封侯。
现在,景帝刘启便正式加封王信为盖侯。
之所以这么做,估计景帝刘启是有意为之,在做给群臣看。
他想让群臣知道,所有的一切,包括封王、封侯、封后、立太子,都必须是皇帝说了算,谁如果反对,谁就没好下场,皇权至高无上,相权要服务于皇权。
将来,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正是有了这个基础。
不久,景帝刘启又将丞相刘舍罢免。
刘舍庸碌无为,纯属滥竽充数,被罢免在情理之中。
他总共干了五年丞相,相当于现在总理一个任期,算是已经很不错了。
接替刘舍丞相一职的,是当时的御史大夫,名叫卫绾。
关于卫绾,我们第一次说到,名字与刘邦的发小卢绾有点像,大家不要搞混了。
卫绾是代地大陵人,也就是今天山西省文水县人,为人忠厚谨慎,因为擅长驾车,受到文帝刘恒赏识,被留在身边做了郎官,后来又不断立功,升迁为中郎将。
景帝刘启做太子的时候,曾经邀请老爸文帝刘恒身边的近臣,到太子府吃饭饮酒。
谁不想巴结一下未来的皇帝啊?
这帮近臣大都屁颠屁颠地过来赏脸,唯有卫绾说自己生病了,没有赴宴。
文帝刘恒听说了这件事,更加看重卫绾,但是景帝刘启却有点不爽,对卫绾记恨在心。
幸好文帝刘恒对儿子景帝刘启很了解,知道这小子是个睚眦必报的人,临死的时候,特别嘱咐道:
“卫绾是一个厚道人,希望你能够善待他啊!”
汉朝以孝治天下,景帝刘启不敢违背,谨记在心,即位后,一年多时间,从没有责难过卫绾。
卫绾呢,也很知趣,为人处世,小心谨慎,生怕有人告状,被景帝刘启抓住把柄收拾。
每当属下犯了小错误,他常常主动代为受过,不去辩解;而有了功劳,又常常谦让给他人。
为此,卫绾口碑一直很好,景帝刘启对他也慢慢高看一眼。
有一次,景帝刘启到上林苑游玩,竟然让担任中郎将的卫绾和自己共乘一辆车。
卫绾受宠若惊,小心伺候。
在车上,景帝刘启和颜悦色地问道:
“卫绾啊,你知道为什么让你和朕同乘一车吗?”
卫绾连忙回答道:
“臣过去只是一个小小的车队卫士,因为有点小功,得先帝厚爱,有幸升为中郎将,今天能够与陛下同乘一辆车,真是万幸!但臣愚钝,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要这样做。”
景帝刘启笑呵呵地说道:
“不为什么,朕就是好奇。当年朕做太子的时候,曾召你到太子府参加宴席,你却不肯来,为什么啊?”
都过去那么久的事了,景帝刘启还惦记着,看来他对卫绾当年的做法仍然耿耿于怀。
卫绾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紧张地解释道:
“陛下,臣实在该死啊,那时,臣的确生病了!”
看到卫绾这幅紧张样,景帝刘启一下子畅快许多,随手从身边拿了一把剑,说是要赏赐给卫绾。
皇帝要赏赐东西,先别管东西好坏,那是最高荣誉,很多人求之不得,但卫绾却一本正经地拒绝道:
“请陛下恕罪!不瞒陛下,先帝曾经赏赐过臣六把宝剑了,所以呢,臣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了。”
接受皇帝赏赐,从来没有人嫌多,卫绾却因为先帝赏赐过,不愿意重复接受,这让景帝刘启很是想不通。
他拍拍手上的宝剑,说道:
“宝剑是好玩意啊,没有人不喜欢,一般都是送给朋友,或者用来与人交换礼物,难道你把先帝赏赐的那六把宝剑都还保存在家里吗?”
卫绾脸色凝重,很有仪式感地说道:
“全都还在!”
景帝刘启不太相信,那么多年过去了,怎么可能呢?
他有心想让卫绾难堪,于是立刻派人到卫绾家里去取那六把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