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没资格来写这个,不过市面的文章都写的是些理论或者愿景而关注在一些虚的数字和经济市场,或者单偏一面的说江湖郎中的“忽悠”之术疑惑大众。那我就以我能接触的情况,按自己的理解梳理一下,以便探讨和后期自己学习交流、整理。
全身放下一切,投入到学习中医的方向,所费不多,对我个人来说确也不少。也值得,只是可惜不知自己什么时候能真正学好它。按以前跑业务和谈项目的习惯,在这里接触了一些人和事,也多少了解了一些现在的养生馆以及工作室的做法。分门别类的看,还是有些杂乱的。
正儿八经的中医诊所接触的少,也就去余浩老师那去了两次。上海市杨浦中医院去了两次。两者完全不同,但不在此次讨论罗列的范围之中。
现有的市场我按我的理解笼统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推广中医养生产品的。
2.开各类养生店的。
3.分包出去的各类医院。
细说一下这三者的混杂情况:
一、以产品为导向的各类中药(外用和内服的中成药)层出不穷,有着没有正规认证的三无产品,以祖传秘方为主要噱头,在市场上通过医院,美容院流通。也有的自己开的店经营,覆盖一片区域,效果和口碑尚不错。
获得正规流通的中药、膏药、保健品、中成药。有些没有良好的市场渠道和产品的市场定位,在缓慢的销售,有些历史悠久的中成药以成熟的见诸于各药房。有些轮流与微商,市场销售很是火爆(比如艾艾贴,其性价比其实极低,且假货易于充斥其中,但迎合了消费者心理特点,不能不算是一种成功的现象)。不过自己已经确定在这个行业内摸爬滚打了,也需要形成对它的认识。必然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无论哪种现象的存在,都还是需要接触了解的。
二、无论是否确认,中医圈多少还是有大部分的现象认可一些“玄学”或者是道家的内容,在微观领域的深入细究远不如西医精细。我想,除了国家之前对中医的研究支持较少外,还和有些中医药的原理易入难通有一定的关系,整体上看人体是需要整体去认知,西方医学也逐渐向自然医学去逐步再微观领域去学习改正,而中医这么多年,完全是看得见的退步和看不见的复古。没有能在细微之处有所进步,而国内的体制环境又让中医研究停滞不前,实在可惜。如只寻“道”——姑且如此,反正我不寻其对错,也不以此身寻之。我想后期也只能是少数人的中医,必不能引导人对中医的认识和系统化的进步。
三、做中医养生的人群,反而各有各自的身体问题。特别是开店养生的外治手法的技术人员,因为开店的作息原因或者是自身只重手法而不重自己的调理保养,很少遵从中医养生的理论。这也算只是为了入行过生活吧。
不过,也听了市场或个体对这个市场的极大需求。会员开卡不设上限,金额不小。调理也非一次一日之功,年卡项目卡费用也是极大的。
也看到很多效果,包括自己给人施针。中医能存,得益于它的效果。而它传承的问题也由于它的见效混乱。同病而效异。理论易懂难深。
行医治病,不分中西。但见各类谈资互相抨击。中医说西医不懂人体,不知整体,西医说中医没有科学。我觉得说这些话的人,如果不把事情说透,不取长而认可,都不配为医。
西方医学发展的黑历史确实罄竹难书,但不可否认。西方医学现在发展的已开始研究中方哲学进而改进的苗头。现在指导国外正骨的,除了解刨学以外,逐渐完善的筋膜理论也开始影响世人,各类CT,影像更易于大众认知和接受。
翻译解剖列车的作者关琳也以筋膜理论施过针灸,也表现很好的效果。我见自称不会针灸的包老师也以骨肉之间的方法施针,亲见其效。
深感西方医学发展迅猛,中国古代有辟谷,现在养生馆以辟谷开班屡见不鲜。而西方医学从人体角度研究而出《轻断食》影响深远,虽其道理还是不如辟谷,且不适一些人群,中医角度来看可能还有害,但如果用中医角度去深入研究。西方医学不是没有觉悟的一天。
也碰到很多从事西医而学习中医开始走中医路的朋友。确实国内的西医体制断代,医疗资源跟不上国外变化的节奏,因为发现抗生素有害。长期的预后很多疾病、慢性病并不理想。整体的看人体的一些病灶,玄冥反映确实真实不虚,而寻根逐缘。对中医本身是好事。
只是可惜,国外那么早重视研究中医、草药,国内却不知道怎么用它赚钱。一些浅显的病方,因为非常常见,有些需要隐秘才能赚钱,一旦摊开就没有利润,也就没有人去做。另外,国内这些年大力发展经济,赚快钱的心理引领国人,没有人深入研究。国外做高端药品、保健品的东西国内基本是合作或者抄过来。完全意思不到祖国大地的自有资源。小柴胡被日本人拿去注册做成方便使用的药剂。韩国也在自我国度上大力发展扶持自有的东西。唯独中国,都是合资,给国外包装,再卖给全球。一如现在之害人大半世纪的孟山都,在国内各地兴盛,祸害我国土地。可惜不明白的人多,能管的人少。西医也跟不上国外的发展理论,抗生素禁用慢人一步,各地的水利设施还如火如荼,哪知道美国都开始拆除大坝。国内大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同时,国外早已在做生物降解来代替甚至拆除焚烧发电厂。总是落后一步的城市规划。所谓的海绵城市全国各地一处无行,所费已经不斐。
还好的是,迟一些年,总会有变迁,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缺认知的素材,用心的人总能找到一个时间长河内一定长度内正确的东西。
以此谨记,此路必定难于精微,而成于精微。希望不至于易改吾心。多向古人古书学,再向今时今日用。学以致用,深入了解才能做一些理想中的事情。而不是囫囵吞枣,一样的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