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滑洋
编辑 | 了不得
山东青岛一位单亲律师妈妈,在家中被自己的女儿勒死。案发当晚,母女二人晚饭后,女儿主动提议,说要给妈妈按摩。
随后女儿却趁妈妈不备,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丝带,套在妈妈的脖子上,将她勒死。犯案后,女孩将自己锁在家里,关掉手机。
两天后,妈妈的同事因为联系不上她,找到了家里,随后发现尸体报警。直到警察赶到,她一直静静的守在妈妈尸体旁边,在派出所也很平静,不吵不哭不闹,正常吃饭睡觉。
面对警察,女孩自述:妈妈对她管教特别严厉,让她感到窒息。
女孩曾对妈妈说:“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女儿的行为毁了自己的生活,也毁了妈妈的人生,这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悲剧。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别人家孩子的家庭”。女儿在知名高中念书,成绩优异。这个高中也是当地非常著名的高压力中学。
在妈妈的朋友圈里,也全是秀女儿的日常。并且妈妈还曾给给女儿写了一首诗:
《致女儿》
你可曾知道
你一直 一直
是我心中
蓝色的忧伤
掬你于口中
怕热度焐伤了 初春的嫩芽
捧你于手中
怕温度融化了 初冬的雪绒花
你的笑靥 曾给我
月光下的遐想
你的蹙眉 曾给我
雨中丁香的愁结
我一直 一直
以为
有缺口的爱
虽不完美
却想在 不完美中
爱到极致
女儿 看着我
别给我你的背影
你小小的背影
让我忧伤的心
又变成
冰凉的石头
15岁的花季少女杀戮自己的母亲,这是家庭中亲子矛盾的极端体现。
而亲子矛盾,原本就是14-15岁青春期阶段常常发生的事。对于这个阶段的父母和孩子来说,过的都不容易,谁家里不是冲突重重?
有网友贴出北京市对3000个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极度讨厌他们的父母,只有不少10%的孩子表示喜欢父母。以此提醒父母们要不要成为第二个“律师母亲”。
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标志之一,就是反抗父母的权威,所以这么高比例的孩子表示对父母反感,并不奇怪。
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其实是既爱又“恨”:爱是因为他们身为自己的父母,而“恨”则更多的是对孩子与父母紧密联系的反抗和挣脱。
青春期阶段的父母可能做什么都不是:管的多,别人说你太严格,管的松了,别人说你太溺爱。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是最善变的阶段,你要掌握好他的变化,并且按他的节奏进行调整,确实不容易。
但是即便青春期期间父母和孩子冲突激烈,大多数的最坏结局也是两方的关系一直比较僵,直至成年。孩子远离父母生活,关系疏远。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像山东律师母女如此惨烈。
他们的问题已经远超正常亲子冲突的范畴。用亲子冲突的一般缘由,比如父母管教严格,期望过高来去解释,并不适合。
否则,中国对孩子严格和期望高的父母大有人在,那他们脑袋上岂不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了?
这个悲剧,归根结底是当代人对情绪和人际关系的错误理解导致的。
我们普遍认为:人,只需要痛苦就能够快速成长。
这种“痛苦至上”的思维,就好像一个人无限忍受折磨,就显得伟大;而要是表现出悲伤、脆弱,那就会被社会淘汰。
用大家喜欢的话叫:“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但他们没有想过:如果人的前半生都活在黑暗和风雨里,生命的意义就显得如此渺小,以至于之后是否还能看到彩虹,都不重要。
也有人说:“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但对于人类这种情感细腻而复杂的生物,情感才是天大的事,因为只有肉体没有精神的活着,那不叫活着。
一个人长期压抑里,情绪会极不稳定,很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即使忍住没有爆发,他也不是成长了,而只是把痛苦压在心里。
这份压抑会给他人生带来持久的折磨,而这种折磨,不是所谓事业上的成功就可以弥补的。
女儿的长期压抑导致了这起悲剧,而这起案件之所以会成功,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们母女的关系并不坏,至少表面上并没有崩坏。
如果母女关系真的很糟糕,亲子矛盾尖锐,妈妈怎么会对女儿这么“放心”,不对她的反常行为起疑心,就这样被她夺取了性命?
母女关系如果真的势同水火,妈妈不太可能接受女儿的按摩,更不会不设防地被她杀害。
有相当多的人事纠纷、刑事案件,在没有爆发之前,并不是剑拔弩张的,还真的就是这样看似风平浪静,甚至一方还以为另一方对自己还不错。
当矛盾冲突真的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当事双方都在小心提防对方的一举一动,也未必会有后面的激烈之举,因为双方其实保持着均势,谁都不能真的伤到对方。
只有这种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一方在暗暗蓄力,这才能让另一方不备,最终让一方有了可乘之机,酿成大祸。
女儿长期的痛苦和压抑,促使她完成了这样的杀戮;潜意识深处“被看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演变成心机和部署,酿成最大的恶。
《致女儿》这首诗说明妈妈对女儿深深的爱意,而女儿一直以“背影”示人,好像心中藏着什么秘密,不太能吐露心声。
妈妈没有想到到,在两个月后,女儿站在她背后展示出她真正的面目,竟然是如此可怕的一面。
我同情这位母亲的遭遇。因为她其实深爱着女儿,并且正是因为她对女儿的爱让她不设防,她不会想到女儿会对自己有如此大的恨意,更不会想到恨不得她死掉,并且真的能够下得去手。
这位妈妈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很可能犯过很多错误,但我们中又有谁能够拍胸脯保证自己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有的言行都是正确的?
至少这位妈妈,在我看来,“罪”不至死,当然如果她的爱也是一种罪的话。
作者简介:滑洋,大成心灵学院创始人,中国海普斯诺动力催眠学院催眠师,资深心理咨询师,国际认证临床催眠治疗师,亲子关系PET教练,亲子沟通培训导师,《青少年学能提升训练》教材编委成员,广州公益心理咨询巡回导师,长期接受个人体验与督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