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枚80后,亲历了时代纷繁复杂的变迁,社会激流勇进的变革。
上初中时,有幸转学到镇里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寄宿在亲戚家。
也是在那时候,第一次遇见了《中学生时代》这样的课外刊物,同学之间的情谊、懵懂的初恋不在网易云的评论里,不在铺天盖地的公众号里,而在一行透着书卷墨香的文字里,比如这样:
他离我如此之近,嘴里呼出的热气在我的脸颊上轻轻流动。
寥寥数语,便可勾勒出一个少女对暗恋之人的情思。
我们那会不需要任何存在感,不需要煞费苦心用一个打磨了一晚上的标题去乞怜、去博关注,只要手头有一本《读者》、一本《萌芽》就足够了,哪怕是一本《故事会》,也足以喂饱精神之饥馑。
如果憧憬远方,会给笔友写信,你撑着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雨巷江南,我在阳春三月,徜徉于柳絮纷飞的北方。
25岁,我迷上了法国电影。
我开始勤恳工作,谨慎消费,力图有一个漂亮的工资流水,最后当然是如愿以偿,获得了去法国的签证。
我在巴黎第十区的一家人气青旅里,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人生中第一次吃到法棍,我站在街头,泣不成声。
如果你好奇我为什么这么矫情,去看看电影《巴黎,我爱你》,里面有答案。
为了找到电影《遇见你之前》中龙妈去的那家香水店,我几乎翻遍了巴黎整个玛莱区,并且第一次用法语买了香水。
我没有读一篇游记,只随身携带了两本书:《从塞纳河到翡冷翠》、《流动的盛宴》。
这种高度凝练的文字岂是那些堆满了图片的软文所能比拟的。
后来我又遍游意大利、瑞士、捷克、德国、摩洛哥……邂逅过爱情、遇到过很多楼宇里见不到风景。
从关注第一个公众号“骑行西藏”起,阅读开始变得便捷、廉价、碎片化、低质量、低趣味、信息爆炸……
一个20岁出头刚从新马泰回来的学生妹,写了篇《balabala,遇见更好的自己》,然后粉丝就集体狂欢了,嚷嚷着每天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学校和宿舍的两点一线,叫嚣着路过你的全世界,去稻城呼吸山涧清爽的风。
有的人旅行,是职业;有的人旅行,是生活方式;有的人旅行,是换个背景自拍;有的人旅行,是被那些唾手可得毫无营养可言的软文蛊惑了。
趁年轻读点人文历史自然地理不好么,趁年轻多学点语言多看些纪录片不好么,为什么要在最该学习的年纪着急出去蹭沙发看世界?
优酷《侣行》的两位主人公张昕宇、梁红,他们用双脚丈量过多少寸土地,就不用问多介绍了吧。
《背包去环游》的梦小霞和袁小兵去过多少个国家,也不用多介绍了吧。
我很羡慕他们,但还是谢绝了好朋友一起去南极的邀请,因为我坚信总有一天我可以抵达任何我想去的地方,但现在我只想好好读书,仅此而已。
从去年11月底在简书写文以来,有三点心得分享给文友:
1、简书的文章,能少读就少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买些好书,哪怕不读,收藏也行。
2、很多人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但没几个人看过肖申克的鼻祖《洞》,所以不要被《10部改变你人生的电影》这类爆文迷惑了你的眼睛。
3、简书这款产品编辑器很好用,把它当成一个写字和练笔的地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近陆续收到一些约稿的私信,但都被我一一回绝了,我并不是太高傲或者有风骨,只是觉得自己资历太浅。
我朋友圈有知名摄影师、有CEO、有知名导演、有文人墨客、有各领域大家、有影评人、有斜杠青年、有旅行达人,我那些不值钱的文字骗得了一时,终究骗不了那些人的眼睛,所以暂时不卖文。
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了,形形色色的文字也太多了,但能沁入灵魂和肌肤纹理的,永远藏在不为人知的书架一角,藏在你看过的电影里,藏在你走过的山河岁月里。
我曾经问一个资深旅行家:你去了一百多个国家,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哪怕是写成游记以飨读者呢?
他回答说:旅行只是我万千生活方式里的冰山一角,我不想用它换来金银细软,来给自己贴上一个显要的身份标签,如同挂着大金链子的暴发户一样,招摇过市。
我也曾问过一个喜欢旅行的朋友:你照片拍得那么好,为什么不用它变现?
她回答说:我喜欢旅行,现在它已经成了我的职业,我不想把摄影再变成我的职业。
当你读的书越多,会对文字越发敬畏,旅行是用脚步写下的文字,摄影是用快门写下的文字,电影是用镜头写下的文字,文字只要能打动一个读者,它的使命就完成了,真的不需要盲从、不需要跟风、更不需要贩卖。
选择私房菜还是家常菜、选择快餐还是街边小吃、选择朝九晚五还是在路上、选择按揭还是流浪,是你用生活写下的文字,同样,它也不需要一拥而上争相囤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