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到的大多数人,都把语言能力理解为表达能力。一个人常常口若悬河,会被认为语言能力好,而一个人不善言辞,就会被认为语言能力差。
我认为自己的认知更全面,语言能力等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理解和表达是输入输出的一个闭环过程。在和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孩子们把题目做错了,很多时候是没有理解题目。语文非常差的孩子,理解数学应用题都会有障碍,而非常诡异的事情是,理解能力几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请你一定相信,我这自以为是的全面认知,是非常的不全面的,那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
在了解全脑启蒙之后,我才知道语言的发展像金字塔一样,有四个层次:社交语言,发音吐字,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每一个层次都构建了上面的基础,所以,当我们看到了表达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是看到了冰山一角。
这一篇,主要聊一聊冰山下面的,更基础的社交语言和发音吐字,后面再分享大多数人都能注意到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有一类孩子在学龄后会发现不适应校园生活,无法保持眼神交流,不懂如何加入同龄人的游戏,不愿意分享,只谈自己喜欢的话题,总是打断别人说话……我们常会以为这样的孩子是性格问题,或者习惯问题,或者是多动症,其实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社交语言困难的孩子。
所谓的社交语言,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表达意图,交流规则。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在不停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表达,也并不只是说话而已。哭,喊,笑,眼神,口气都是我们表达的手段,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同样重要。
从宝宝出生起,我们就要保护好他们的表达意图并做出正确的示范。比如,说话的时候和孩子保持眼神交流,面带微笑,语气温和,这样做出一个好的榜样。
记得我曾经有一个学生,我教她的第一天,姥姥就打电话问我孩子在班里的表现怎么样,并嘱咐我多沟通,语气里充满了担心。观察了几天,我发现,这个孩子说话,说着说着就会喊起来,气息之足,振聋发聩,强到我曾怀疑她经过了专业的发声训练。
这是一个很热心的孩子,却经常因为好心和同学起争执,好心变成坏事。多沟通了几次之后才知道,孩子爸爸就是这样的表达方式。
准确的表达意图,不仅仅包含措辞,表达方式同样重要。父母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了解了这一点,在和夏天交流的时候,我会刻意的注意:我有没有看着她的眼睛,保持平视;我的眼神是不是友好,有没有居高临下;有没有等孩子表达清楚,澄清事实再判断。
社交语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于,交流规则。
简单来说两方面:一是家庭交流有秩序,二是角色扮演游戏和桌游。核心就是做示范“打开对话→保持对话→结束对话”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家长有意识,做起来就非常简单,关键就是保持意识。我和夏天起床的对话通常都是“宝宝醒啦!想穿衣服还是再躺一会儿?”引出话题“穿衣服。”“你想穿佩奇的还是小熊的?”“穿佩奇。”“那好吧。”结束话题,一来一回的对话就是最普通的日常。
对于吐字清晰,主要有两方面的注意:
一是从喂养习惯上,及时戒掉奶瓶,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过度吃泥糊食物,增加咀嚼练习,目的是为了增强口腔肌肉,因为吐字发音是非常精细的口腔肌肉运动,需要很好的控制力。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可能就需要刻意去练习口腔肌肉和发生。
做老师之后,我发现我的发音不是特别清晰,嗓子也比别人更容易疲劳,就是小时候口腔肌肉锻炼不好。因为小时候,我妈担心我消化不好,吃的东西都特别细致。我是经过刻意练习之后才有了一些改善。
二是大量的纯正输入,输入多了,孩子自然有表达的欲望,表达,就是练习。
本篇要点回顾: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同样重要,建立交流规则,练习口腔肌肉。
P.S. 最近我妈吐槽我,说我养夏天养的太用力,研究的太仔细,她就按照感觉养,也把我养挺好。
常听说“你这么努力,值得有这么好。”我觉得,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想要的这么好,值得这么多努力。”
况且,这么养,我也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养。
我并没有在怼我妈,其实她也常常学习育儿,是我贴心的好队友,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