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不放逸呢?比如一个人居住在非常危险的悬崖上,如果稍不注意就可能堕入深谷粉身碎骨。因此他会非常谨慎,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同样做任何事,都应详细观察,仔细取舍,时刻以正知正念反省自己。所作所为都必须慎重谨慎,谨言慎行,这样的人才是不放逸的人。
孩童沉迷游戏的快乐,成年人沉迷于令人生起贪嗔等烦恼之外境中,老年人整日迷迷糊糊被身心衰竭所困扰。他们都被放逸之过失迷惑住了。
被贪等愚痴烦恼所迷惑的众生,一直沉溺在恐怖的轮回泥坑之中;如火不能及时遮止贪痴等内心烦恼,则必将成为非常卑劣之人并终堕恶趣并感受无边痛苦。
就算地位很高,然而行为却放荡不羁的人刹那间会因造业堕入险恶之处,如同被魔王的铁钩牵引无法自主。
年轻貌美的妙龄少女是僧人的最大敌人,有人贿赂国王是堪布的敌人,守护恶劣眷属将成为主人的敌人。这些怨敌会毁坏众生相续。
人们的财富如同闪电,身体犹如水中浮泡一般,皆为无常刹那之本性。我们陷于病魔等违缘包围之中,如同风中残烛,没有一点可以依靠的地方。故人人都应扪心自问:自在时,为什么不为最主要的生死大事早做打算,还要一如既往的放逸而过呢?
一切高贵将堕落下滑,一切荣华将衰竭散尽,一切的美妙终会变的丑陋,有为诸法无常之本性难道你没有看见吗?
自己应当时时反省,深入思考。如果不小心谨慎,自己就不会了知自己的过失,并且他人的善言劝说也难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的过失。
相遇到种种复杂的外境时,必须进行审慎观察和全面衡量。而不是像一只别人叫它就跟着叫的狗一样没有主见。不要因为别人说的话而自以为是,应时时省查自身,不要把讽刺讥笑的话当成真话。
像货物通过秤可以知道轻重一样,如是以二规衡量众人,通过一个人做的事情、取得的成绩来衡量他的好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推理考察,不要顾及一点就轻下判断。
有一些愚痴的学问浅薄的人,从他出生直到死亡,他过的日子就像一日中所经历的一样,一生也是碌碌无为非常平庸。学问渊博的智者每日都在行持法、财、欲、解脱四德,四德圆满后,他们一定会获得殊胜无比的大成果。
无义和失义的行为,都是从放逸中生出来的。智者日日时时不放逸谨慎而行,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
有的人天生很聪明,但智慧不究竟。有的人聪明也有一点智慧,但都是邪慧。还有的人诡计多端假聪明,骗人次数多了别人就识破了,最后是自我败坏。这三种都是因为放逸,不善加观察、取舍自身言行而产生的过失。
纵然胸怀宽广的人,如果性情疏懒,那么很多事情就办不成,就像海底的石头一样无利无害。这都是放逸的过失。孤陋寡闻学问肤浅的人,性情急躁做起事来像涌潮一般随心所欲,并因此而扰乱身心。这都是放逸的过失。总之,做事情不能太懒散也不能太急躁,要不紧不慢。
有的人没有舍弃财物的布施之心,但因为自己不擅长管理而让别的人占尽了便宜。有的人压根没有证悟诸法空性之本体,口中说一切皆空,却对自身非常执着。这些都是放逸的过失啊。
慈悲心没有究竟,却任由诸怨敌恣意而行。在众人面前随便袒露自己的本性。这些都是放逸的过失。(有智之人不会轻易的把本性展示在众人面前,因而不容易受到别人的攻击和利用)
在没有证悟一切诸法均如梦如幻之本性之前,身语行为已无任何约束,放纵自恣。这样发展下去一定会受到中众人的呵斥与责备。这些都是放逸带来的过失。
并未生起真正的厌离心,只是因为自己性情孤僻不合群,才对自他诸现视如怨敌。这也是放逸的过失。
上述种种由放逸生出的过患中,有些是因为时间、境遇没掌握好以致违背正量:如性情急躁与缓慢者,慈悲心未究竟者。有些是因为与外境正量相违:不约束自己身体行为,自他诸现观如怨敌等。总之,上面种种过失,原因都是自己没有详细观察、慎重取舍,且放逸自己身、口、意之行为而造成的。
倘若自己的行为已有所偏袒,则不能顺利圆满士夫之义。所以平时应该谨慎密护自身之诸威仪:行,走,坐,卧,犹如日月不著于空—日月在空中行走没有任何障碍,且长年如一日。
以上说的言行举止方面的行为,以什么来衡量作为标准呢?
首先要依靠如来圣教所宣说的。因为凡夫智慧浅薄,所作所为难以如量,而本师释迦摩尼佛则智慧圆满,故一切言行都无欺惑,不论从暂时还是究竟角度而言都可对众生带来根本利益。所以要依照其抉择—佛经中如何规定,自己就怎么做!
第二,要依靠具象善知识。此处并非指一切上师,而是指具足法相的恩师。因其已通达佛经密意,对一切行持及遮止之处亦无碍圆融,兼以具足大悲,故一定不会欺惑众生。所以善知识如何规定,自己就怎么做。
接下来还要依靠自己的清净心。即不夹杂任何出于自私自利的贪嗔之心,用智慧善加观察而得出的正量准则,不偏向亲怨中的任何一方。这种清净心也可以作为判断的定准。
如是依靠这三种标准,用智慧观察自己的言行,那么一切行为就会趋于善妙。
除了这三种标准外,其他人说的都是被分别念—贪心或嗔心所污染的;不论是亲人或是非亲之人,听从他们的言语又有何作用呢?
如果对未来事情提前做好谨慎规划,那么以后纵使事情失败了也没有后悔之处了。所以事前应细致观察,以无悔而住极为重要。
如是无悔的欢喜心犹如非常悦意的无垢月亮,其影像可以从不放逸之大海中得以显现,所以应当恒时依靠谨慎之态度精进行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