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对创作者和读者的看法
我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时,被一段话触动。
“尽可能多地获得金钱和赞扬,才是我们藏在内心深处的出发点。”
我读到这句话时陷入了片刻的沉思,然后痛快的承认了这点。绝大多数作家在创作中产生的任何高尚伟大的目的,或是为了人生文化事业,或是沉湎于家恨国仇的悲痛,都有共同的基础,就是内心渴望获得的尊重与认可。
这种认可并非单纯是赞扬褒奖,更是一种渴望理解与交流的冲动。
我觉得这是文学之所以是人学的一个标志。
作家不是无情的码字机器,他们具有情绪、灵感和最为重要的共情能力。我一直认为作家具有更高的共情性,因为作家笔下细腻的人物和复杂的情感需要作家亲自代入和感受。而在读文学理论的时候,我记忆深刻的是作家还需要以冷静的旁观者来参与文学的写作,这是为了保证文学形象更丰富和饱满,确保在其他视角下作品的完整性。
在其中,作家往往会陷入一种沉思之中,即如何用文字打动自己和读者。这和我这样写文的人不一样,我写文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满足自己的创作快感和心里需求,将情绪寄托在人物之中,于是我从不照顾读者的感受,有的文中用字晦涩拗口,充满了文字工作者虚假的神秘主义色彩,这其中倒也不能说空空如也,只是用我主观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相信不会有人能看懂我过去内容中一些观点,但我总欺骗自己说“现实魔幻风格应该有所区别”,或“暗喻本身就会带有迷惑性。”如今想来,这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我批判自己一直停留在舒适圈而不愿走出来。其实无论是为了寻求赞扬与金钱,还是更伟大高尚的目的,都需要去建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 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有一段时间乃至现在,都是极度崇拜残雪的,因为在残雪诡异梦魇的世界里我总能读出一份安心感,这种感觉像是“本该如此”,我的写文风格中也必然携带了这些我喜欢的作者的影子。但是上世纪的一些文学风格注定不能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延续下去,人不能逆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前进,我不具备上世纪作家的一些阵痛感和迷茫感,我的迷茫来自这个新的时代和我自己,我只能通过我眼中如今看到的现象和我看过的书来表现自己的情绪。
在这种新与旧的冲突下,我觉得自己被反复洗刷,我一面学习前辈作家表现现实的方法,一面用以批判现实我经历遭遇或者目睹的真相。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意去描写自己心里疾病出现时脑海中浮现的恐惧虚无的世界。但有时候真的会下意识下笔,我尽量控制这些文字不发表(甚至有的发不出去),但是总有漏网之鱼,如今想来我发表这些文字,也是为了需求一种心中的慰藉感,我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破碎病态的我。
一个残缺的人的心理世界。
细想之,这不也是渴望得到赞扬的表现么?但我们时常因为一些赞扬而陷入幸福的泡沫中,然后自足于自己笔下灿烂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一些优美的字句在相对贫瘠的环境中表现,就好像枯地上盛放的花朵一般。但其实枯地之外早已是花团锦簇,对于创作文字的人来说,很容易沉浸在自我欣赏与自我满足中,我经常陷入这种漩涡,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在浮躁的社会中,任何创作者都需要内省。我在近几年遇到的人特别多,可以说是见惯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人,有的老师的文学水平真的让我感到震撼,他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文字勾勒出人情绪中最深的东西,同样,还有一些美术作品艺术作品等,带来的深刻的现实意义让我称赞不已。
每当我看到这些内容时,我便会感到自己深刻的匮乏。还有一些同行者发表的观点和生活趣事,也让我感到有趣极了,很多我想不到的东西别人都想到了,于是我常常借用别人的思考方式去思考一些事情,再对比我的思考方式,顿感收获颇丰。我认为模仿对于每个初学者来说,都是值得认可的。模仿并非抄袭,我相信每个写作者刚开始都会遇到无从下笔的问题,不如先从模仿开始,逐渐产生自己的思考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也能帮许多新人少走许多弯路。
最后我想谨告各位文学中的同僚们,或许我们写作都带有一定的功利心,渴望嘉奖或赞扬,这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只要我们为社会和他人带来益处,我们就是值得的。另外一说,我辈一定不可陷入过度自满的假象里 沉浸在自己笔下的风花雪月中,一定要及时自省,文学需要自省,文化需要自省,创作者更需要自省,只有多听多看,才能多写多说,为无辜者发声 让沉默不再沉默,希望我们都能自勉,珍重。
2022.7.21
云的键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