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感、资格感,两个功课互为影响。
缺少安全感的心灵,时常无意识地耗费着能量,不断去验证自己想要的答案:向世界要证明,证明我是有能力生存的(价值感);向他人要证明,证明我是配享生存资源的(资格感)。仿佛不这样做,就无法集中能量、将动力投入真正的前行,努力活出更好。
人在家庭里、在世界中成长,在成长中付出代价,因而心底总会积压下很多疑问、很多不安……
“如果我做错事、如果我失败了,你还愿意相信我吗?”
小时候,孩童在父母的眼睛里寻找答案,长大后,在他人和世界的反馈中寻找答案。
没有获得肯定答案时,心找不到“价值感”,人们不知道自己拥有能量资源,因而常常彷徨不安,常常质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我是一个有力量(潜能)、值得被信任的人吗?我有能力驾驭自己生存的世界吗?我能相信自己会活出更好吗?”
“如果我不是你期待中的样子,你会失望吗?你还愿意爱我吗?”
小时候,孩童在父母的眼睛里寻找答案,长大后,在关系,尤其重要关系里寻找答案。
没有得到肯定答案时,心找不到“资格感”,因而彷徨不安,因而自我质疑:“我能做自己吗?做自己还能被爱吗?真实的我是否配享世界的关注、配享美好资源?”
对答案的渴求投射于环境、他人、他物。一方面,在生命力驱动下,人们竭力争取做到“好”,收获赞许、赢得价值、满足欲望、把控环境……借助这些证据,为内心注入短暂的自信、片刻的温暖、虚假的充实;另一方面,在生命力驱动下,人们又要挣脱这些证据的束缚,挣脱他人的目光、规则的绑架,渴望做真实的自己,渴望被没有条件的爱和信任包绕。
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这意味着人们有两个人生功课尚未完成:一是怀疑世界是否接纳自己的存在(“资格感”功课),二是怀疑自己的存在是否有价值(“价值感”功课)。前一个功课影响到“关系”,后一个功课影响到“自信”。
有资格感的人,不论他人是否友好,内心的“爱和归属”都不会被破坏,他们先接纳了自己,进而有能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哪怕暂时没有赢得,内心的秩序和安全感也不会被破坏;有价值感的人,不论外部世界反映出怎样的结果(成功或失败),内心对自我的“尊重”都不会被破坏,他们先信任自己、尊重自己,进而有能力在成长中、在潜能绽放的过程中一步步成就自己,哪怕暂时没有取得成功,内心的秩序和安全感也不会被破坏。
有价值感的人,在关系中也能做到内心安定、放松、自在,他们有独立自我,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因而易获取他人尊重,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有资格感的人,在独处时也能做到内心安定、放松、自在,他们善于在关系中把握界线,给予他人恰当的接纳、支持、理解,因而也能做到与自己良好相处,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哪怕孤单地深陷低谷,也能帮助自己找回自信。
然而,缺少价值感的人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别人会善待这样的自己,故而冲突出现时,常对他人怀有敌意,关系容易遇到问题;缺少资格感的人,不善于把握关系中的界线,在遇到关系问题时,分不清责任,常常担心并怀疑别人讨厌自己、疏离自己,因而觉得自己很糟糕、没有价值,更加丧失自信。
多少人,一辈子都在追逐接纳、认可,在关系里面,满足归属和爱的内心渴望,结果却被关系束缚;一辈子都在追逐能力证明,在世界面前,满足自尊、满足价值感,结果却被自己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