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通读者
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想象中的关于鲁迅的朋友圈刷屏并没有出现。毕竟,八卦和轻飘飘的人生感悟才是现在的主流,纪念鲁迅不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那两天我正在纷乱中,努力想恢复推送,准备了不少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但文章最终没按时写出来。到今天终于缓过一口气,从鲁迅先生的这个国学书单入手,先推送一篇文章,随后,想聊几本与鲁迅先生有关的书。
少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1925年,《京报副刊》征集“青年必读书”书目,策划此次活动的是刚到《京报》编副刊不久的孙伏园,作为孙伏园的老师,鲁迅应邀参与。
胡适、梁启超、周作人、徐志摩等人先后给出自己推荐的“青年必读书”,其中,胡适甚至开出了200多本书的书目,不久之后,鲁迅惊人的答卷也刊登出来。说“惊人”,是因为他交了白卷,一本书都不推荐,还撂了句狠话——“少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份白卷,招致很多批评。有人说鲁迅偏激“浅薄无知识”“大胆武断”,有人说鲁迅“自己不懂中国书,不能说中国书都不好”,也有了解鲁迅根底的人,只说鲁迅“读中国书非常的多”,却不让青年去读,是“冤枉了中国书”。
对“偏激”的批评,其实不值得评论,中国从来不缺少“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者,而说鲁迅“浅薄无知识”的,就是完全不了解鲁迅的根底了。曹聚仁的《鲁迅评传》里记载的鲁迅的读书情况,只在“三味书屋时期,鲁迅已经把十一经读完了”,这还不算鲁迅在日本时期,从章太炎问学。
语出惊人,事涉蹊跷,所论者众,此事遂成公案,但鲁迅对中国书——国学内容的态度,真的是反对的吗?答案很清楚,他自己是读中国书的,而且读得还不错。那么,鲁迅是不是坚决不给人开这种书单呢?也不是,在“青年必读书”一事几年后,鲁迅私底下开出了一份很好的关于中国书的书单。
给许世瑛开书单
许世瑛是谁?许寿裳的儿子。许寿裳是谁?鲁迅的乡党,几十年的朋友。
这个“书单”故事,记录在许寿裳的《鲁迅回忆录》里。许寿裳说,他们家乡的风俗,孩子启蒙读书前,要找一位品学兼优的先生开蒙,教他认方块字,并替他写上姓名。许世瑛5岁,开蒙,请的就是鲁迅。鲁迅教他认了“天”“人”二字,又为他题写了姓名。按规矩讲,鲁迅算是许世瑛的蒙师,磕过头,拜过师了,但凡磕过了头,大抵都是能学到真东西的。
1930年,许世瑛考上清华大学化学系,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入门读书,首请于蒙师、故交,这样的关系,鲁迅无法推脱,就有了这样一份书单。
书单中列有中国古籍12种,细细对照分辨,其中颇有些味道。老王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尽了全力,把这12种书都找来翻过,略知道其中一点意思。
鲁迅的私人国学书单
介绍:此书是收录1150位唐代诗人诗作,又辑录了与诗相关的事迹与品评,算诗歌集,又有诗话的影子,《四库全书》将其归入“诗文评”之列。
简评:唐诗不可不读,但鲁迅独列此书,因为不能只去读诗,还要知道作诗歌背景和其他名家对此诗的评价,遂能得到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介绍:此书辑录唐五代诗人397人的简要评传,作者辛文房是元代的西域人,醉心唐诗,遂作此书,所用材料多采自史书、笔记,颇多一手资料,兼有诗文评之功效,其中以“才子”命名唐代诗人,颇有深意。
简评:鲁迅开列此书,最能与《唐诗纪事》相配合而读,诵读诗歌,了解本事与品评,再配合对诗人基本资料的掌握,才是对一首诗歌全面的认识,对一位诗人综合的了解。
介绍:此书是大型古文总集,是收录唐以前文最全面的一部总集。收录作者3497人,每人均附有小传,此一书,即囊括汉民族唐以前历史、文学、宗教、语言诸多内容。
简评:鲁迅列此书,大约是要求许世瑛通过此书,对唐以前文的概貌有个简单了解,而想要达成这个目的,也只有此书可以有此功效。鲁迅给此书写了简评——其中零碎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由此看,列这本书,仅是作为一个概貌的了解了。
介绍:这是一本汉代至隋代的诗歌总集。丁福保编纂此书,意欲使其与《全唐诗》相接续,形成一种诗歌传统上的统序关系。
简评:鲁迅推介此书,应该还是要让许世瑛有一种概貌式的了解,毕竟一个学习国学的学生,对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对象,需要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介绍:此书起自西汉刘邦,结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书中共涉及收集中国历史名人数千人,以年表的形式,分纪年、时事、人物三项,对历代国号、年号、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事件都有涉猎。
简评:我花了很久,才能揣测出些许鲁迅推荐此书的意义。周氏兄弟二人,学问上都很服膺章学诚,《文史通义》是他们兄弟二人喜读之书。章氏治史,在年谱上下了绝大的功夫,这是影响鲁迅和周作人很深的一处。关于史学,胡适也认为,年谱之学是中国史学的一大进步。了解中国的学问,必须从史学入手,而中国历史漫长,典籍繁多,从年谱入手,对历史沿革、人事变迁有一个统括的认识,无论谈事、谈人、谈诗,都能把作品对应到相关历史时代、背景和事件中去,这才是知人论世、因事说人,不虚妄、不清谈,做学问的路数即在其中,这大概是鲁迅的用心所在了。
介绍:此书是一部杂说考据的考据文集,内容涉猎极广,算得上是文学史料集。本书收录大量古籍资料,征引丰富,还有不少精妙的议论,其中对很多古籍的考辨、校订非常详尽。书中诗文典故、词曲名称、小说分类的内容,都颇有研究价值。
简评:考据是中国学术的根基,这是鲁迅在私塾中和章太炎处所受的教育。本书作者胡应麟长于考据,在明代心学肆虐的环境下,读书唯实,考据辨伪,人称“读书种子”,推荐此书给许世瑛,应该有为其立读书、治学规范的意思。同时,此书是鲁迅非常看重的一部书,书中有很多关于小说的资料,鲁迅在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时,对此书征引颇多,也算是鲁迅心爱的一本书。
介绍:这算是一本故事集,一本记录魏晋名士逸闻趣事和玄言清谈的故事集,也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
简评:鲁迅心追魏晋,是众所周知的,刘半农曾经送鲁迅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欣然领受,他对魏晋文学和魏晋文人的热爱,有研究所涉的缘故,更有性格投契的因素。同时,《中国小说史略》又是他一生得意的学术成就,这又是一部志人小说集。自己所好,必珍爱之,在给学生介绍时,列入此书,一点儿都不意外。
介绍:此书又是一本文言小说集。大量记载了唐代诗人的逸闻轶事,且大多都是正史没有收录的故事。书中涉猎唐代贡举制度、科举轶事,描写详细生动,从中可以窥见唐代文人的风貌。
简评:鲁迅为此书写了简评“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算作他推荐此书的用意,科举于唐代文人、文化之影响深刻,不了解科场之事,谈论唐代文学、文化,也是一大缺憾,这本书,可以与《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相配合来看。
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俩接受了大量传奇、笔记小说的知识,虽然他们也是受正规私塾教育启蒙,但这些“异端”的内容,对他们思想的影响还是非常深远,愿意给学生介绍这些书,也在情理之中。
介绍:此书是一本道教经典,内篇主要讲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外篇则记录了不少社会故事,讨论人间得失,臧否人物,谈休养生息之法。
简评:鲁迅推荐此书,肯定不是为了让许世瑛对道教神仙法术有所了解,他写简评道:“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可见,鲁迅是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了解社会世情的史料之书推荐给许世瑛的。时代仍然在魏晋时期,鲁迅无法遏制自己对魏晋的热爱。这本书中内容,配合《世说新语》等书,应该对魏晋时期世风、士风与民俗有充分的认识。
介绍:此书是汉代思想家王充的文集。书中内容,对当时已经成为皇家学说的儒家学说颇多批判,是对儒家学说的一种反叛。董仲舒把“天人感应”引入儒学,给儒学披上神秘主义外衣,王充作此书,对神秘主义的谶纬学说有独到批评。
简评:鲁迅喜欢王充,是非常明显的,王充是他的同乡,他的思想又是深刻、尖锐的,鲁迅以这些思想为养分,长成封建宗法社会的逆子,绅士阶级的贰臣,一点都不意外,而在为学生推荐必读书时,自然愿意学生能拥有这样的思想资源,他也视此书为古籍必读书。
介绍:这又是一本以人物为主要记述对象的笔记小说,作者王晫仿《世说新语》,录清初文士400余人逸闻趣事,每一条目下,注明条目中人物生平大略。
简评:既然介绍了那么多笔记小说,就索性一推到底,对这样一本介绍清代人物的笔记小说,鲁迅也没有放过,以人物故事为核心,配以社会世情的了解,鲁迅一步步为许世瑛这个开蒙弟子,营造了一个完整的必读书体系,读过这些书,对中国古代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历史背景、世风世情就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
老王私自揣测,鲁迅的目光,还是在文学之外的人上,关注人性的深邃与复杂,引导许世瑛,在阅读中国古代典籍、了解中国社会时,时时刻刻不要忘记通过对人和人的故事的了解,探寻人性之变化,明晰文学背后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