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之翼托举民族复兴伟业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同志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并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向全社会传递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强音。这场以"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休假活动,不仅是对专家人才的礼赞,更是吹响人才强国战略的集结号。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唯有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方能铸就民族复兴的坚实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擘画发展新图景。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引领下,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为科技创新输送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清华大学"天机芯"团队平均年龄28岁,北京大学重离子研究所3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70%,这些数据印证着教育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当深圳前海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聚集14家国家级实验室,当武汉光谷形成"高校+孵化器+产业基金"的创新生态,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青年人才,创新浪潮的弄潮儿。在今年的休假专家队伍中,基础研究领域青年人才占比创历史新高。29岁的中科大教授陆朝阳带领团队实现"量子优越性",90后航天工程师周承钰参与火星探测器研制,这些新锐力量彰显着"后浪"的澎湃动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家项目"每年资助超2000人,科创板设立"硬科技"企业上市标准,从政策扶持到市场认可,全方位构建起青年人才成长通道。正如蔡奇同志所言:"新时代的舞台属于敢想敢为的青年",当00后博士生开始主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个属于创新者的黄金时代已然开启。

    开放合作,构建全球人才磁场。在海南自贸港,外籍人才"直通车"政策已吸引1200余名国际专家;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促成200余项国际合作。从"一带一路"创新人才交流计划到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中国正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打造全球人才枢纽。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引进的德国工程院院士,带领团队突破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华为莫斯科研究所汇聚30国科学家,在5G领域取得3000余项专利。这些实践证明:开放程度越高,人才集散效应越强,创新活力越充沛。

     平台赋能,让千里马竞相奔腾。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3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武汉光谷推出"人才安居"工程,苏州工业园设立百亿级人才基金。从"揭榜挂帅"机制到"赛马制"攻关,从特聘教授制度到职业科学家计划,制度创新持续打破人才发展的"玻璃天花板"。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人造太阳"团队,正是依托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这个大平台,才创造出1.2亿度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当平台与人才形成双向赋能,创新之火必将呈燎原之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