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绘制了“施工图”。
一个国家人类发展指数高低,教育质量是关键指标;国力强弱,教育水平是重要参考。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人才、科教资源的集散地。一方面,新技术革命催生出新的学科组织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范式,知识创新加速推进,从发现到发明、从发明到应用加速迭代,需要高校推进科教、产教一体化发展,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具体而言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社会发展活力,需要教育集聚人才要素,强化国家战略人才的引育用。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尽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各具作用、地位和影响,但从时代发展规律上看,三者协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理念共识和一致实践导向。然而当前,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在一体发展层面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教育对科技发展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支撑力不足。
具体而言,需抓好七个关键着力点。
一是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抓稳抓牢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
二是坚持战略导向推进高校分类改革和学科专业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面向高质量发展需求,着眼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分类推进高校改革,避免趋同态势,鼓励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
三是以有组织科研加强关键技术集中攻坚。瞄准国家战略急需,实施“揭榜挂帅”工作机制,不断积累科研优势,下决心摆脱“卡脖子”困境,在前沿科技领域、基础科学领域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是深化科教融汇改革。打破教学与科研边界,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依托大平台、大团队,将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模式有机融合,促进多学科交叉、多高校协同,力争产出大成果。
五是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困境。
六是进一步破除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完善留学回国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学成归国。加快建立健全以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为价值取向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堵点。
七是持续深入谋划推进评价改革。同步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科技成果评价和人才评价机制,提升“破五唯”实施成效,更加鲜明树立育人导向、战略导向和成果导向,健全个性化综合评价体系,营造健康良性的评价生态。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教育之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