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看《红楼梦》,看来看去似乎只看到三个人:黛玉、宝玉、宝钗,一心一意走马观花地想要看到结局,最后到底谁跟谁在一起了。再后来看,慢慢地读懂了很多年少时被忽略的细节,也读懂了很多之前不曾留意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读香菱学诗那一段,爱极这个女孩子的“痴”。短暂脱离薛蟠的牵绊,香菱住进大观园后便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一心一意沉浸于诗的世界,经过黛玉、湘云等人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在梦中偶得佳句:“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个五岁被拐卖,受尽人世间的辛酸和屈辱的女孩子,终于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人愿意真心待她,要她脱离苦海做他明媒正娶的妻,却不想半路杀出个薛蟠,活活打死未婚夫,将其强抢做妾,然而薛蟠并不是真心喜欢他,对他而言,香菱不过是一朵随意被摘下又迅速被遗忘的花罢了,公子哥将她摆放在家,继而不管不问,又继续在外面拈花惹草。宝玉叹她,这般聪慧美丽的女孩儿,竟会如此命途多舛,真是可怜可叹。但是,尽管遭受再多的苦难和摧残,都无法阻挡香菱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更精彩生命形态的追求。
所以,在薛蟠外出做生意的那段时间,她终于有机会跟宝钗一起住进大观园这个美好、自由的青春王国,于是,她生命的另外一种可能由此展开。她迫不及待地、执着而又痴狂地想要去学诗。因为,诗,代表了一种生命境界的打开,代表了对自我生命的怜惜和珍重: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了你,你也不能放弃自己。这是香菱对自己命运的一种抗争吧,“精华欲掩料应难”,生命的“精华”是掩不住的,所以,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生长、绽放,展现出无限的光芒。
黛玉教香菱学诗,说要先读王摩诘,再读杜少陵,最后读李太白。我想,黛玉真真是极好的老师,她不教学生“术”,她教她一步一步打开生命的格局。王维的诗极淡,那种空灵秀逸,超脱淡然的境界,直承陶渊明而来;杜甫诗浓重,饱含对家国天下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意识,有一种生命的厚重感;李白,仙人也,他的飘逸阔达,不似在人间,似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生命完成的豁达、开放。
由淡转浓,从少年的天真烂漫转到中年的厚重深沉,再到最终的豁达释然,是生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非凡大气的格局和人生气象。我想,在香菱开始学作诗的这一刻,她的生命格局是打开了。这一刻,她不再是任人交易的物品,也不再是卑微低贱的妾,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是无法掩盖其光芒的烟火,是光彩照人的精华。
古人说:“诗言志。”从香菱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的高贵,看到了一种即使身处最卑微之地依然可以发光发亮的精彩。尽管从小被拐卖,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尽管错过了生命中最难得的接受教育的时光,但是当她一旦拥有了可以学习的机会,便宛如一粒干枯的种子终于得到了雨水的浸泡和灌溉,便一发不可收地开始发芽、生长、开花。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和震撼的一种努力啊。
那么,我呢?我今年23岁,很幸运地接受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有了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但是,我的生命还会不会有新的可能呢?我会不会就此放弃接受新鲜事物和发展自己的可能呢?我们很多人的生命,通常在二十几岁时开始定型、稳定,但稳定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缺乏波澜和变化,再严重一点就有可能转变为单调的重复和乏味的按部就班。所以,有这样一句话说,有的人活到了八十岁,但他的生命早在二十几岁放弃人生中所有可能和尝试的时候就死了。
我多么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香菱一样,不管这一生会经历多少的苦难和挫折,都不要放弃对更精彩、更崇高的生命的向往。“精华欲掩料应难”啊,也许我们的生命,可以像一棵开花的树,愿意花上一年、两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等待,努力积蓄能量,只为了在那春日的阳光中,可以高高扬起头,开出一朵最美最艳的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