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幸福,始终是人们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是千百年来人们上下求索有效的养生方法。儒释道在这方面超越时空,指引着人类健康长久的发展。
儒家的养生之道:仁者寿
儒家孔子《论语》有“仁者寿”,即长生和与道德有关。孔子又十分肯定地提出:“大德必其得寿(《礼记•中庸》),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能长寿。《黄帝内经》也提到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儒家的养生观,强调养生必须重道德修养。
《春秋繁露》:“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不过分贪求追逐外物,就能保持心境平和,多让自己接触美善纯净的事物,以养护眼、耳、鼻、口、意,使人体气机充盈调顺,以达保养身心的目的。
佛家的养生之道:真空妙有
《佛学大辞典》:"非有之有曰妙有。以对于非空之空而曰真空也。佛家尊重生命,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所以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
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摄是佛家道德的基本内容,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六度四摄以利益人群,发扬人间佛教所倡导的基本精神。从医佛相通的角度看,通过修养道德能够解除烦恼,净化身心、改善社会风气及人际关系,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道家的养生之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养生主篇》“安时处顺”;《黄帝内经》“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道士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莫强食饮、莫大沈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中庸处事、以天人合一、顺天地之道而行做为养生的宗旨。
老子说“少私寡欲”,《太上老君养生诀》“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得保性命延驻百年。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物、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这里的除六害,就是人们常说的戒六欲。如果能主动节制欲望,就能达到清静养生的目的。
愿人类始终能够找到生命的归宿------田心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