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那天,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讲的是高晓松对北欧国家消费的认识。总体来说,那里对消费并不是很看重,衣服和鞋都讲究舒服合体就行,并没有过度的购物。大家生活得很恬淡。据说,他们还要推行六个小时的工作制,工作以外地所有时间,都用来个人休息和家庭娱乐。而与之相反,在我们国家,大家都在进行各种攀比,房子讲究地段和价位,车讲究豪车,大量奢侈品都是认品牌。其实,想想,这么过度的消费真的有意义吗?
因此,谈强制储蓄的时候,很少有年青人去真正认同。有钱的,有各种诱惑趋使你把钱花掉;没钱的,信用卡及花呗等各种透支额度也给了你买东西的自由。还记得为了买一个苹果iPhone的手机卖一个肾的故事吗,这是多么可怕的消费观念啊。
现在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支付宝支付以及银行在线支付,大家好像对花钱没有概念了,手机一扫,想都没想就把钱花了。现在要消费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这两天大家都被问:双11你花了多少钱?今天在吃饭的时候,同事谈及媳妇儿这一天花了3000块钱,他媳妇还说,估计跟所有的女人比,她花的最少。然后问我们在座的四位90后,80后,85后,70后的女人,大家分别于双11花了多少钱?90后花了3000,85后花了2000,80后花了69,70后花了4000多。
大家最后就提到了开源节流的问题,虽然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月的工资在6000块钱左右。但是,放在一家老小里,这点钱根本都不够,所以还是应该强制储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所以,多储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