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日记体的书,很适合睡前零零散散的读。百篇短文,读到哪里,总觉得心中共鸣声不断。就好像那些文字,早就在身边,只等着我看到它,那是一种对内心身处存在事物的唤醒。
很多练习过写作的人都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该精确的地方寻求一句精确的话,在该模糊的地方寻求一句模糊的话,让一切各行其是是件难事,和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一样不容易。所以作为写字者,我十分敬佩作者对抽象感受的想象力、精妙的表述以及源源不断的充沛情感。
书中的“我”没有个性,变色龙般随处藏匿,他揭露人性的深层悲哀,一种生命无意义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很符合那句,逃得过对酒当歌的夜,躲不过四下无人的街。
很多事物,稍想一些,便失去了本来的样子。人可以怀疑,也可以对怀疑怀疑。但由于思维方式不同,知识水平不同,真实和虚假也是随人主观而定。
有些人觉得自己是那样的人,另一些人会觉得即使是自己认知的自己,也未必是真的。有些人觉得记忆是停留在那里不会改变的,另一些人会觉得人每回忆一次,都会添加现今的一些情愫,所以每次回忆都是对记忆的篡改。各种各样的说法,无穷无尽。又能证明谁真谁假?
说到底,我很羡慕一种人,他们能随着生活轨迹无意识与世界融合,自身完整到感受不到自我。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怀疑。但其实,放眼看看一些老几辈的人,很容易就会看见。
你问他们该如何学会生活,很少有人能答得出来。如果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为三种境界。他们中的很多人,大概连第一种也没跨过去,但他们又确确实实在做着,以惊人的行动力,并且不知道自己平实到伟大。这大概就是叶芝说的,人可以体现真理,但是他无法明白真理。
我们这一代人,幸运的在于大多数可以顺利活下来。不幸在于,未必活得好。当人知道的更宽泛,想的更深入,选择扑面而来时,看到的失去也更多,生活更加惶然。
现在很多人觉得文艺青年,很作,很矫情。很多文艺青年们又会觉得,说那些的人很庸俗,很粗鄙。但坦白的说,人若生活,还是不要单单处在看到与实体不同的那一面。看到流水忧伤,看到天空忧伤,旅行会强加很多意义,就连吃到好吃的,也要回忆一番过去,那在生活中才是最尴尬最无力的,说到底是另一种浮躁。知识和道理在未真正体验的时候,都是来如流水,逝如风的东西,称不上是智慧。
我所能想到生活最好的样子,是一切如其所见,我能感知到它背后的东西,我也知道自己知道了,但无论喜忧的,都能享受此时此刻。能看到生活中小而确定的幸福,又能承受起沉重的悲哀。在开心的时刻开心,惶然的时刻惶然,尽量客观的看待自己和世界。软弱和坚强都没那么重要,也不需要强装,只是不要同情自己欺骗自己就好,那会倒在比地面还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