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24 晴 坚持写作的第45天
在抄写《乐记》的时候,一边抄一遍读,越读越觉得有意思,越读越觉得有味道。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你欲罢不能,想要反复推敲,想要不停地去念。写完今天的笔记,此刻我深究其因,想来想去,也就只有这一个原因了,那就是我国古代的先贤,充满了大智慧。
然后大脑冒出这样的词语“大智若愚”或许这个词与主题不怎么沾边,嘿嘿。仔细想来,古代音乐思想发展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大多都在战乱年代。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这些是主潮流。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思想出现呢?或许有政治的需要,或许是社会的需要,又或者是他们本就是充满了智慧的人。而我,更愿意相信第三种可能:他们是充满着智慧的人。
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形容他们的智慧,那我就用《乐记》来说吧。在此之前先说一说乐记的由来。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乐记的编纂,大概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此篇是由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写。
第二种,是说该篇是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当然,时间过了太久,具体谁作,很难去深究考证。可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关于音乐,从原始社会便与人一同产生了,当时的音乐是与其他艺术三位一体密切不分割。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中考证,如最早出现在湖南舞阳的骨笛。然后慢慢发展,人们学会了更多技能,思维意识渐渐地也开始发展,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此时,音乐已经相对发展的很丰富了,从商代青铜器的出现,鼓这一乐器从土鼓☞木鼓☞铜鼓。也有磬,编钟等等乐器,可以侧面反映,音乐的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到了周代,出现最著名的礼乐制度,把“礼”(等级制度与宗法制度)与“乐”(即乐曲,乐队与乐舞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周王朝统治的手段。
雅乐☞宴乐☞俗乐。不同形态的发展,侧面体现,音乐在历史社会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门种类,如政治,经济那样发展变化着,不断前进。
而之所以提这段历史,是想说,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除了音乐本体的发展,少不了音乐思想的不断发展演变。而音乐思想恰就来源于,古代先贤的大智慧。
最早孔丘就提出,音乐具有教化的作用,十分重视音乐教育。而整个儒家思想,也都围绕着“乐教”这一观点。
儒家思想
孔子 1、音乐评价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音乐内容最高审美即“尽善尽美” 3、关于音乐的社会地位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
孟子 主张仁政,而音乐观与仁政思想一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荀子 发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乐论》,说音乐是人们真性情的体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同时他还写了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
这个时候,乐记就出现了。现代学者认为是成书与西汉,出自汉儒之手。然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乐记中的内容。
乐记其中包含了“乐本”、“乐论”、“乐礼”、“乐情”、“乐言”等11篇目。这就是早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呐!当我在抄写第一篇时,它是这样说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音是怎么来的?由人心里产生的,心中有音,那便是音。
总之,这段文字真的很有魅力,不妨大家都可以去读一读,你会发现,关于音乐的阐述,古代先贤用文言文,简单的几个字,竟能如此清晰明了的直指要害。这还不是最厉害的,最让我折服之处是,关于音乐的说法,他们可以将音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比作“君臣民事物”。如此说:“声音之道,于正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澂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懘之音矣。”等等等等,简单几句,却道出乐与政治的关系,以此来说明礼乐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后面还有其他思想家关于音乐思想的不同看法,比如道家老子的“大音希声”,墨家墨子的“非乐”,他还写出《非乐》这本著作,来阐释他的观点。包括后来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等。
我深深折服于他们的智慧,是因为他们每个人关于音乐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与看法,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们会把他们关于音乐的看法写成文字,说的还让你觉得特别有道理。这就是大智慧!
文言文的魅力之深,古代先贤的哲思如此智慧。对于中国文化,或许只有深深的了解,才会发现其中的魅力吧!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感到如此骄傲!